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禮儀的基本目的就是樹立和塑造個人的形象。所謂個人形象就是個人在公眾觀念的總體反映和評價。個人形象包括內在的和外在的兩個方面的內容。內在的包括素養(yǎng)高低、心靈美丑等;外在的包括儀容儀貌、語言行為等。外在的作為內在的體現(xiàn),是以內在的素質為基礎的。所以,只有加強自身的內在修養(yǎng),做到“內慧外秀",才能樹立起良好的個人形象。
在樹立和塑造個人形象過程中,禮儀的恰如其分地運甩,對個人將會產生以下幾個作用。
化解矛盾,調適人際關系,使之趨于和諧。禮儀就是使人愉快,使整個世界充滿人情味,讓人體會到世界是_個快樂的世界,使人留戀與追求。“將相和"的歷史故事膾炙人El_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它從一個側面生動地反映了古人講究禮讓,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史實。
戰(zhàn)國時,趙國惠文王因國弱小,試圖勵精圖治,保存自己的地位和國家,所以不拘一格,重用了出身低微卻有相國之才的藺相如。由于藺相如在“澠池赴會"中機智而出色的表演而“完璧歸趙",趙王破格提拔藺相如為上卿,位居身經百戰(zhàn)、屢建奇功的老將軍廉頗之上。廉老將軍很是不服,口出怨言鄉(xiāng)想找岔子和藺相如一決高下,使之敗北無顏。而藺相如知道后,不慍不怒,而是每次出門,望廉避讓;還時以不舒服為由不上朝,不與廉頗直面相爭。廉頗知悉藺相如這樣謙讓有禮大度坦蕩的胸懷,終于被感動得登門“負荊請罪",二人結為“刎頸之交",從而加強了將相文武最高官員之間的團結,使秦國長期不敢冒犯趙國。
增強自我信心。耳熟能詳禮儀,個人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地進行社交活動。如參加一個西餐宴會,知道怎樣用刀叉,何時
用刀叉,怎樣用餐才可能是一種享受,而不必忐忑不安地旁觀側視別人怎么用而“東施效顰"。
廣結人緣,敬老愛幼,恭敬得體,可以與意外的收獲。“戢橋進覆”——張良恭敬老人幸獲兵書就是一例。張良輔佐漢高祖劉邦,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立下汗馬功勞,據(jù)說與他得到一部名叫《太公兵法》的軍事著作有關。張良在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未成,逃亡在下邳(今江蘇省邳縣)。有一天他漫步在沂水橋上,見一穿著十分寒酸的老人擋道,張良出于尊老而欣然讓路。然而老人卻故意將鞋掉落橋下,刻薄地叫張良下橋拾鞋。起始張良未免惱怒,但轉而一想對方年事已高,應尊敬而禮讓,所以他下橋拾鞋,刷去灰塵,跪下給老人穿好。老人有所感動,即約張良五天后一早原地見面。張良跪退。五天后,張良天不亮就去赴約,老人已在橋頭。老人憤憤然地把張良指責了一通,約張良過五天再來。五天后張良三更雞鳴去了,無奈還是在來人之后,又遭罵了一頓。第三天張良半夜就等在橋頭,終于比老人早了一點,老人見后欣欣然:“孺子可教矣。”于是,賜給張良兵書。張良隧成一代歷史名人。
下一篇:公共禮儀的對象都是公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夫多妻制國家有哪些?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