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陶土不像沙粒有許多尖銳的角和面,它的顆粒扁薄,所以水份可以增加吸引力,使它們的分子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不會散開來,具有可塑性,所以一種土是否能用以作陶,可塑性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
造成陶土有可塑性還有另一項因素,那就是有機物的有無。陶土濕時有黏性和可塑性,半乾時卻有皮一般的硬度,甚至經(jīng)過烘烤後就如同石頭一般堅硬了。
陶土的可塑性讓人們能用它來制作出形狀多樣的器物,高溫烘燒加上上釉之後更使它成為千古不易磨滅的材質(zhì),它的性質(zhì)安定、耐高溫、耐酸,用途廣泛,可說是十分有用的材料。
從地里挖出來陶土因為含有不同的氧化物,所以顏色眾多,有黃、紅、灰、黑、藍等。例如鶯歌土呈黑色、苗栗土呈灰色、南投土呈黃褐色,另外也可以利用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來人工改變陶土的顏色。這些土燒熟後,又會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有趣的是同一塊陶土,在不同的溫度中烘燒,也會有不同的顏色,例如一塊紅泥在980℃時燒出來是粉紅色,但是在燒到1160℃之後卻呈現(xiàn)深褐、深棕色。
陶泥的種類多,用途也不盡相同。有的泥太過松脆;有的太過黏軟,松脆易破裂;黏軟易倒塌。但這些都可以經(jīng)過相互的調(diào)和之後得到改善,將兩者混合比例加在一起,或是加減水分,另外也可以加入可燃性或不可燃性的材料混入土中改變它的質(zhì)地,例如木屑、熟料,前者經(jīng)過烘燒之後會在器物表面留下空洞,造成特殊質(zhì)感;後者則會夾雜在坯體上形成粗曠質(zhì)地。
陶土是最易得的材料,貼近生活、豐富多變、性質(zhì)穩(wěn)定的特色讓它從遠古時代就一直被人類所利用在各式器物上,釉藥的使用,更擴大了陶瓷的發(fā)展,又加上人們對於土地的情感,所以即使今日社會塑膠、玻璃、不繡鋼等材料的大量生產(chǎn),仍無法完全的取代陶瓷器。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