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英文叫custard tart,custard是一種用牛奶雞蛋和糖做成的凍,中國人稱其為蛋,tart則取其音。這種蛋撻早在中世紀就出現(xiàn)了,不過看上去跟現(xiàn)在的蛋撻會很不一樣,比較不好吃。但按照現(xiàn)在的做法,皮會很軟;制作方法如下:
一、準備
撻皮:制成蛋撻外面酥皮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家庭中制作可以選用普通的中筋面粉。在和面時,加入少許的黃油可以令面團既光潔又不黏手。制皮時,包入的大量黃油可以令蛋撻外皮酥脆多層。 撻水:蛋黃、淡奶油、白砂糖、全脂牛奶。 工具:有上、下次加熱烘烤功能的烤箱、西式滾輪型的搟面杖、金屬材質的蛋撻模保鮮膜、烤盤、量杯、小秤和隔熱手套等工具。
(如圖常見的蛋撻模具)
二、和面
預先取250g黃油,用保鮮膜包裹好,入在室溫下使其自然軟化。 用小秤稱出300g中筋面粉,倒在案板上,將中間的面粉堆向四周,使面粉堆成類似火山口的形狀。 用量杯取150ml冷水,徐徐地倒入中空的面粉中,并不停地將面粉與冷水混合。 最后將面粉與冷水完全混合均勻,和成一個完整的面團。 取20g自然軟化的黃油放入面團中,用手不停地按壓揉搓,直到黃油完全滲透入面團中(起初用水和好的面團質地較硬,但均勻揉入黃油后就會變得綿軟而不黏手)。 取少許和好的面團放在手中,按成小餅狀,再用雙手拉開,如果小面餅可以抻得很薄、很長而且不破,面團就算和好了
三、搟皮
將和好的面團按成餅狀,再將余下的自然軟化黃油(230g)放在面餅中間,并用保鮮膜將黃油表面按壓平呈餅狀。 將保鮮膜揭下,再用底下的面餅將中間的黃油完全包裹住,并將上口封嚴。 把包好黃油的面團用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冷藏10分鐘。 在案板上撒少許薄面,將冷藏過的面團用手小心地按成餅狀,注意不要將面皮按破,使中間的黃油露出來。 用搟面杖將面餅搟開搟薄,制成1張厚約1cm的長圓形面皮。 將搟好的長圓開薄餅均分成3折,再將左右兩段向內折疊,接著用手輕輕壓實 將面餅搟壓開,搟成1張薄厚均勻的長方形面皮,注意適時地在面皮上撒些薄面,避免案板或搟面杖與面皮粘黏。 將長方形面皮均分成3折,繼續(xù)將左右兩段向內折疊,并用手輕輕壓實,將面片疊成一個薄厚均勻的長方形面餅。 將疊好的長方形面餅用保鮮包裹好,放入冰箱中冷藏30分鐘。 將面餅從冰箱中取出,揭去保鮮膜,再次用搟面杖搟壓開,搟成厚約1cm的長方形面皮,并再次均分成3折,繼續(xù)將左右兩段向內折疊,疊成一個薄厚均勻的長方形面餅。 最后將長方形面餅搟成厚約1cm的長方形面皮,再從較窄的一邊開始卷起,注意一定要將面皮卷緊實。 待將面卷直徑卷至約5cm時,用刀將面皮斜切斷,再將面皮邊緣壓實,并用保鮮膜將面卷包裹好,再放入冰箱中冷凍1小時。 余下的面皮用同樣的方法卷成面卷,放入冰箱冷凍。
四、捏皮
將凍硬的面卷從冰箱中取出,在室溫下使其自然解凍,用手輕捏面卷,感覺面卷回軟,可以捏動即可。把面卷外的保鮮膜揭開,用刀切成長約4cm的小段,每段約25g。(因金屬材質的蛋撻模大小型號略有不同,所以在制作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面卷小段的大小,一般每段掌握在25g-30g左右比較適宜。) 將面卷小段立放在蛋撻模中,用大拇指向四周捻按開。 再用大拇指將面卷的邊緣抹壓在蛋撻模內壁上,不要留有空隙。 一只手握住蛋撻模慢慢轉動,用另外一只手的大拇指從面卷中心向外圈捻壓。直至將蛋撻模中的面卷捻成一個與蛋撻模形狀類似的碗狀撻皮。 接著慢慢轉動蛋撻模,將撻皮邊緣向上捻起至略高于蛋撻模邊緣。將將所有的面卷小段用同樣的方法捏好,再放入冰箱中冷藏10分鐘。
五、制餡
取120ml全脂牛奶倒入大碗中,再加入80g白砂糖,用打蛋器輕輕攪動,使白砂糖充分溶化在牛奶中。如家中有攪拌機,可先將白砂糖攪打成較細的白砂糖顆粒,這樣更加容易溶解。 在混合好的砂糖牛奶中加入100ml淡奶油和5個蛋黃(約80g)。 再用打蛋器輕輕地混合均勻,注意不要猛烈攪打,以免將淡奶油打至發(fā)泡。 用細篩網將混合好的撻水過濾一次,以便去除其中的雜質。
六、烤制
將烤箱溫度設定為250度,選用下下同時烘烤檔,時間設定為25分鐘,將烤箱提前預熱。 將蛋撻模從冰箱中取出,整齊地碼放入烤盤中,再將混合好的撻水倒入蛋撻模中,約倒至蛋撻模高度的2/3處即可。 待10分鐘后,烤箱預熱至250度時,將烤盤小心地移入烤箱中,注意不要將蛋撻模中的撻水灑出來,用250度的溫度烤制15分鐘。 戴上隔熱手套,將烤盤小心地取出,蛋撻的餡會像小山一樣高高鼓著,表面有自然的黑色斑點。數分鐘后待蛋撻變至溫熱,中間的蛋撻餡就會像外面買到的蛋撻一樣,向下凹陷。 待蛋撻模不燙手時,再將里面的蛋撻小心地取出。
補充
蛋撻的由來:葡萄牙的一群修女因為政治斗爭被趕出修道院,為了生存而研制出的一款美味的小點。后來傳入了澳門,又從澳門風靡到了香港,然后傳到了臺灣和大陸。故而,著迷蛋撻的人大概都會憧憬兩個蛋撻店。一家是坐落在葡萄牙里斯本貝林區(qū),創(chuàng)建于1837年的蛋撻店,是蛋撻的“元祖”。另一家則是位于澳門約翰四世大馬路小巷中的瑪嘉烈蛋撻店或路環(huán)島上的安德魯蛋撻店,是蛋撻風靡的轉折點。
幾種最流行的蛋撻
葡式蛋撻:葡式蛋撻都是要微微有些燙嘴的才最好吃,一般葡式蛋撻的撻底是用豬油制成,保持口感的酥脆。奶香濃郁、香糯滑嫩; 廣式蛋撻:它不用趁熱吃,里面還包著各種新鮮的餡料。其實廣式蛋撻和葡式蛋撻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著撻底,廣式的是用牛油制作的糕餅底,看著有些土,口感比較硬,但同樣奶香十足。 法式蛋撻:模樣看起來比較精致,法式的水果蛋撻只需把新鮮的果實放在涂滿芝士的撻底上,再涂上厚厚的草莓牛奶漿,不需要烘焙,只是價格也有些小貴。水果新鮮綿軟,加上口感冰涼清爽,很秀色可餐。 提示蛋撻的烘烤溫度較高,撻餡中的熱量更是不易散出,食用時不要過于心急,避免燙傷口舌。 錫紙質地的一次性蛋撻模雖然便宜,在捏制撻皮時容易變形,不建議初學者使用。 烤好的蛋撻一次吃不完,可以用保鮮膜封好,放入冰箱中冷藏1-2天,再次食用時只需放入微波爐或烤箱中加熱1-2分鐘即可。 除了熱吃蛋撻,夏天的時候還可以將烤好的蛋撻放入冰箱中冷藏后直接食用,或放入冷凍室稍稍冷凍冰吃,味道很像冰淇淋,很消暑。 學會了原味的蛋撻的做法,還可以舉一反三,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適量的咖啡、水果或甜玉米粒,制成不同種類的美味蛋撻。 相關視頻酷6視頻:西點師傅教你做蛋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