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動物考古學的研究始於十九世紀前葉的歐洲,在各地發(fā)展的情形不一。但現(xiàn)今在方法論上,都強調對動物骨骼種屬的確認,最小個體數(shù)(MNI)的計算,動物相分析的合理性等;還有埋藏學(taphonomy)—研究生物死亡、破壞、風化、搬運、堆積和掩埋整個過程,及其中可能的變動因素的學科。埋藏學的目標,就是經由了解骨骸或遺物在時空中可能經歷的變動歷程,以求更精確的解讀它們,了解史前人類的活動。而生態(tài)遺留物的發(fā)現(xiàn)地點、部位、種屬等基本資料以代碼系統(tǒng)(coding system)的建立,電腦程式的應用,則為基本的工作。
其次,測量方面則在於呈現(xiàn)動物骨骼及其牙齒的形態(tài)與大小,并經由此一過程來了解遺址出土的動物種屬或野生、家養(yǎng)等因素所造成的變異。而采集、狩獵、農耕等生業(yè)活動與取食於動物的關系,飲食行為、屠宰模式所造成的動物利用方式(如骨骼破碎情形或死亡年齡曲線)與骨骼在聚落的分布等等問題,都有助於對過去人類生活的了解。
臺灣歷年出版的考古報告中,有關動物遺留的研究甚多。以1959年蘇肇凱的研究為例,他對於圓山、江頭與苑里出土動物骨骼所做的研究,是以動物種屬(臺灣彌猴、臺灣野豬、反芻類、犬科、麝香貓、松鼠科、鳥類、爬蟲類、魚類、蟹類)為單位,依次說明各部位(顎骨等二十項)於三個遺址各層位的件數(shù)與分布情形,并輔以性別的敘述,最後還提出在當時這三個地點的狩獵活動多且有食髓習慣的結論。1992年臧振華在澎湖群島史前遺址的研究,也在對於動物群與貝器、骨角器的描述外,強調當?shù)貫榕R時性聚落(赤坎頭、內垵C、水垵A),或以海洋資源為生(鎖港、赤坎頭)。還有林秀嫚 (1997) 的<十三行遺址出土動物骨骼之初步分析-以豬下顎骨為例> 、邱敏勇 (2002) 的<臺灣新石器時代豬的畜養(yǎng)和狩獵-利用牙齒標準區(qū)分家豬和野豬的研究> 等等。
縱觀臺灣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可歸納出曾出現(xiàn)於臺灣史前遺址的動物有鹿科、水鹿、花鹿、羊、牛、羌、豬(含臺灣野豬)、食肉目、犬科、狗、貓、麝香貓、臺灣彌猴、兔、儒良、小型哺乳類、鳥、禽類、雞、松鼠科、爬蟲類、魚類、鯊魚、蟹類、龜類、陸龜或澤龜、海龜、貝類遺留等等。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