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對殖民地實施的一系列「同化」運動,即所謂的「皇民化運動」。昭和12年(1937)7月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本當局顧及長期戰(zhàn)爭下經濟體制及動員需求,開始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 昭和15年(1940)7月,為了因應戰(zhàn)爭的需求,日本近衛(wèi)內閣發(fā)起設立「大政翼贊會」的國民組織,推行一種以互助互信為意念,徹底自覺本身乃是皇國臣民的一種新體制運動,稱為「大政翼贊運動」。為因應日本國內的大政翼贊運動,臺灣總督府亦在昭和16 年(1941)成立「皇民奉公會」來呼應此一新體制運動,以「奉公」為前提,一切以國家需求為至上。其主旨就是在強調挺身實踐,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以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即所謂的「皇民奉公運動」。
皇民奉公會,由當時任臺灣總督的長谷川清兼任總裁,以專責的機構來負責進行對臺灣人民的訓練。自總督府到街莊都設有分會,強迫民眾參加「奉仕作業(yè)」(戰(zhàn)時勞動服役),實行戰(zhàn)時經濟統(tǒng)制,配給食米等。此外,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更進一步地深入基層體系,故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并動員各階層的民眾組成集團組織,以組織的名義進行皇民奉公活動。諸如組織農業(yè)義勇團、青年學生報國會、青年奉公會、女青年奉公會、產業(yè)奉公會、核心俱樂部、模國挺身隊等名目繁多的周邊組織,企圖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主義盡忠。以支援在戰(zhàn)時體制下人力和物力的消秏與補充?!?
中文關鍵字:皇民奉公會 , 大政翼贊運動
參考資料
http://hakka.ncu.edu.tw/Hakka_historyTeach/abstract_detail.php?sn=138http://blog.yam/Beidou/article/19609855http://lbs4jw009.pixnet.net/blog/post/5642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