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意思◥
義參「名不副實」。見「名不副實」條。
◣典故來源◥
此處所列為「名不副實」之典故來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1>莽乃起事,上書言:「臣以元壽二年六月戊午倉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宮;庚申拜為大司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為太傅,賜號安漢公,備四輔官;今年四月甲子復拜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為新都侯,號為安漢公,官為宰衡、太傅、大司馬,爵貴號尊官重,一身蒙大寵者五,誠非鄙臣所能堪。據(jù)元始三年,天下歲已復,官屬宜皆置?!豆攘簜鳌?i>2>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為,宰衡3>官以正百僚、平海內(nèi)為職,而無印信4>,名實不副。臣莽無兼官之材,今圣朝既過誤而用之,臣請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與大司馬之印。」太后詔曰:「可。韍如相國,朕親臨授焉?!姑藦鸵运婕{徵錢千萬,遺與長樂長御奉共養(yǎng)者。
〔注解〕(1)典故或見於漢.彌衡〈鸚鵡賦〉。(2)《谷梁傳》:書名。戰(zhàn)國谷梁赤所撰。晉范甯作集解,唐楊士勛為之疏,清鍾文烝著谷梁補注。為春秋三傳之一。(3)宰衡:伊尹為阿衡,周公為太宰。漢帝兼采伊尹、周公的稱號,加王莽號為「宰衡」,位上公。後世沿用為宰相的通稱。(4)印信:政府機關使用的印章。有印、關防、鈐記、國璽、職章等類別。
〔參考資料〕漢.彌衡〈鸚鵡賦〉(據(jù)《文選.卷一三.賦.鳥獸上》引)嗟祿命之衰薄,奚遭時之險巇?豈言語以階亂,將不密以致危?痛-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匪余年之足惜,眾雛之無知。背蠻夷之下國,侍君子之光儀。懼名實之不副,恥才能之無奇。羨西都之沃壤,識苦樂之異宜。懷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稱斯。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名不副實」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名不副實」典故來源作「名實不副」。「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實」了。古人十分重視「名」、「實」的重要性,如《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diào)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故來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quán)。但是有實權(quán),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tǒng)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zhí)笫谒紫嘤≌?,這樣才能名副其實。後來「名不副實」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空有虛名,不合實際。出現(xiàn)「名不副實」的書證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
Ming S-i Bu Fu
下一篇:敻然不同的意思 敻然不同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翻天作地的意思 翻天作地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