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西元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西元1914年4月4日,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臺北上課,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chuàng)辦淡水中學校。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fā)展為臺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西元1925年淡水中學校舍完工後,才遷往現址上課。原址改為淡水女學校宿舍。西元1931年-西元1937年神學院遷回,西元1937年-西元1965年由淡江中學使用,西元1965年淡專成立納入校園。牛津學堂在當時扮演的教會教育的重要性,是教會教育的開端,它是「-神學院」、「淡江中學」(西元1914年創(chuàng)校於此)和淡水-管理學院的搖籃地。清咸豐年間,由於天津條約和-條約-通商口岸,淡水亦為其中之一,-與外國貿易轉盛,而西方之天主教及-教亦因而傳入。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加拿大-教長老會傳教士馬偕博士來淡水傳教,為-北部-教傳教之始。馬偕精通醫(yī)術,常藉傳教之便,為病人義診,頗得當地人敬重。終其一生,在教育、醫(yī)學、傳教等方面貢獻頗多。
理學堂大書院的建筑特色,是極有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筑,建筑匠師因復雜無法溝通時,則削蕃薯示范,并以糯米烏糖,石灰與砂相拌代替水泥,為四合院格局,三開間主屋,左右為護室,門楣為觀音山石,題有「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 1882 」。這里與英國的牛津大學無關。西元光緒六年(西元1880年),馬偕返回加拿大渡假,在故鄉(xiāng)安大略省牛津郡募集資金建造校舍,次年,集資六千多美元返回淡水,建造「理學堂大書院」,於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竣工。書院方位坐北朝南,東西長76尺,南北長116尺,所有磚瓦都由廈門運來,以三合土做為粘合料使用。此建筑為外人在-施新式教育之濫觴,而且看似西方教堂,寬則仍具中國四合院色彩,第二落房屋已於數年前拆除,現為淡水-管理學院校做為總務處、校牧室、禮拜堂及馬偕紀念館。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醫(yī)療和教育的基地。中西合璧建筑是淡水知名泥水匠洪仔泉所建;馬偕博士親自選地,設計、督工。四合院大厝,兩進兩護龍;西式圓拱形〈雨庇〉的門窗和百葉窗。正門前有傳統(tǒng)民居「凹壽」的前廊;而前檐卻有西式「女兒墻」的做法。-紅瓦斜屋頂;卻有西式氣窗─「老虎窗」。
參考資料 淡水古蹟園區(qū).ts-.tpc八莊大道公.918.org臺北旅游網-ei.mmmtravel公共圖書館資訊服務網plisnet.ntl/09a-1.asp?link_id=506&id=85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