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建立年代】清康熙24年(1685)
【古蹟位址】馬公市西文里104 之7 號
澎湖孔子廟的前身是創(chuàng)建於乾隆31年(1766)的文石書院,日治時期,地方士紳為了保護書院,利用-人崇孔之風,向日軍聲稱為孔廟并改祀孔子至今。文石書院創(chuàng)建時,就在頭門三間的中架上祀有魁星樓,道光9年(1829)改建魁星樓於書院巽方〈東南〉,以取文明之象。
文石書院興建,開啟了澎湖文教的先聲,書院陳列史書極,文風鼎盛,可惜光緒11年(1886)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軍大肆毀壞了文石書院百余年來的傳承,圖書、講堂俱毀。日治時期,書院經過重修,改祀孔子;-51年(1962)再度整修,拆除破損殆盡的六棟雅致古厝,改建大成殿,即今孔廟現貌。平時孔廟并不-,只能在臺階外端祥這座現代孔廟。文石書院(孔廟的前身)於-91年(2002)年底、書院內石碑於-92年(2003)年底,皆經縣政府評列公告為「歷史建筑」。
從〞至圣廟〞牌進入孔廟前庭,步道的右側有一座古老的閣樓,此即登瀛樓。登瀛樓為故文石書院僅存旳遺跡,建筑為前清傳統(tǒng)式中國風味的閣樓,上下兩層,古樸中透著些許些華麗,門墻、窗欞、檐角都修飾得極其精致。登瀛樓因地勢較高,展望極佳,可遠眺風柜半島及澎湖周邊的碧海青天。從步道前行穿過白色圓形拱門,在盡頭處即可見掩映於老榕下的大成殿,因建筑時間較晚,大成殿屋已不用飛檐,而是平整端莊的-琉璃瓦,屋脊兩端各有一向上突起的修飾物,看來更簡單樸實。
文石書院內的5面石碑,以及施瑯靖臺碑記的建造時間和特色如下:施瑯靖臺碑記刻於康熙24年(1685)左右,碑記的內容是施瑯自述平臺的事功,額刻龍紋的花飾,邊框也裝飾有龍紋的圖雕,原碑初立在施公祠,輾轉移到馬公市公所前庭,近代再遷移到孔子廟前院,但不知何時、何人把碑文全部磨平,雖然碑文已遭磨平,但石碑本身的雕刻仍具有歷史價值。
文石書院門額,刻於嘉慶4年(1799),額刻皇清、雙龍紋飾,邊框花飾;倡捐襄舉賓興記,刻於道光23年(1843);孔子廟重修捐題碑記,刻於昭和6年(1931);古蹟保存所記,建於昭和6年(1931),額刻4 幅團壽紋飾;圣廟重修落成記,刻於昭和6年(1931),額刻雙麒麟、洛書、山川等紋飾。
參考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澎湖縣文化局,《澎湖風情現 菊島文化傳》澎湖縣馬公市:澎湖文化局,2004臺閩地區(qū)歷史建筑資料庫,-b.cro-a/default.asp澎湖縣文化局,.p--cc/-in_spring.asp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