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在古代,詩、詞、曲這三種體裁有著不同的押韻慣例和格式慣例,可能需要分別討論。 1、在唐之后寫“詩”,用的大致是一個停滯在中唐的押韻體系。 兩晉到南北朝,是音韻學逐漸興盛的一個時代,這使得當時的押韻風氣比之前更嚴格一些,近似元音間的通押逐漸減少。南朝的齊梁押韻,已經(jīng)跟《平水韻》的體系比較接近了。 現(xiàn)在寫詩,一般按《平水韻》來押韻?!镀剿崱返男再|(zhì)大致相當于初唐押韻。初唐相對于南朝齊梁,不過是調(diào)整了少數(shù)幾個韻部的押韻情況。而初唐跟《平水韻》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一點:《平水韻》的“四支韻類”在初唐還分成兩個完全不通押的韻部。 而唐詩的高產(chǎn)時代是在中唐,中唐的詩歌作者們有可能是按場合來決定押韻嚴格與否的(科舉、正式些的場合,押韻嚴些)。同一個作者的筆下,有時押韻如初唐,有時則在初唐押韻的基礎上合并了幾個韻部。因此,隨意挑一首中唐詩歌來看,其押韻既有可能是符合《平水韻》的細致度的,也可能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合并了幾個韻部(中唐的有些作者筆下,會有一些超出一般作者的通押習慣的押韻,但其所占比例并不算大)。 中唐之后,“詩”的押韻就停滯了。晚唐五代、宋明清,“詩”的韻部通押基本都不超過中唐的通押范圍。 現(xiàn)在押韻按《平水韻》,不過是在延續(xù)中唐之后的這種對詩韻遵循的傳統(tǒng)。雖然也有部分作者開始提倡用今音新韻,但這樣的聲音至今仍未形成氣候,很難期待其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2、格律詩始制于南朝,之后的格律詩都延續(xù)了當時的一些基本格律模式。 兩晉南北朝,音韻學興盛,因此,當時逐漸開始熱衷于以平仄交錯和對比來獲取一種詩歌韻律上的美感(恰好這時聲調(diào)逐漸由類似韻尾后綴的模式轉(zhuǎn)變成了音調(diào)高低變化的模式)。在那之后,格律理論并無更多實質(zhì)性的突破,因此,格律模式就大致停滯在南朝初唐的模式。 跟押韻類似,平仄上的格律也是一種停滯的傳統(tǒng)。要放棄這個傳統(tǒng),并不是一個很容易就能被大家認可的事。 3、”詩“的押韻和格律停滯了,于是作者們就開始轉(zhuǎn)向”詞“這個新的體裁去進行創(chuàng)新。 ”詞“從一開始,就有以下特征: 漢語詩歌從先秦開始就一直是聲調(diào)不同不押韻,直到”詞“,才開始可以上去通押。 押韻方面,”詞“的押韻比中唐寬,而且越來越寬。 格律方面,句式變化的可能更多,平仄交錯對比模式也更多。 所以,如果現(xiàn)在覺得寫”詩“在押韻和平仄上限制太多的話,可以考慮寫”詞“。 4、”曲“的格律更為靈活,用詞開始傾向于白話化,押韻也開始按北方實際進行”入派三聲“(這是曲韻跟詞韻最大的不同)。 5、概括起來,大致情況是: 如果是要依據(jù)還有入聲的方言今音來寫的話,可以考慮用這樣的方言今音寫“詞”這種體裁。這個改革變化畢竟距離宋詞的情況不算太大,不妨嘗試一下。 如果是要依據(jù)已無入聲的方言今音來寫的話,可能就只能考慮“曲”了。 ”詩“的押韻和平仄方面改革,實在太難。即使去嘗試按今音去寫,估計也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可。傳統(tǒng)習慣就在那里,按停滯在唐的押韻和平仄去審視”詩“的美感的慣例已經(jīng)成為”詩“很難割裂的一個重要部分。 6、要看的格律書,@染之 列的那幾本就基本夠用了。格律本身其實就那幾個規(guī)律,很容易就可以看明白的。記憶不住入聲和平水韻的韻部其實也無所謂,要寫的時候可以臨時查。答案 2:
應該說,寫詩仍應用古代韻書。微博上認識的一個老師說過,其實古代的時候,詩韻也不是和口語語音結(jié)合的,它一直是一種書面用韻。學詩詞格律的話,我只讀過王力先生的幾本書《詩詞格律》《詩詞格律十講》和《詩詞格律概要》……所以了解也有限,不敢隨便推薦。答案 3:
當然可以,可以試試用粵語和閩南語讀古詩詞。答案 4:
粵語、桂柳官話、壯語、越南語、客家話、閩南語、贛語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的讀音比較接近古音,主要是入聲方面現(xiàn)在的普通話基本分辨不出了。 另外日語中的促音也相似的。 學詞的話《白香詞譜》推薦入門答案 5:
閩南語和粵語讀音基本就是古漢語的讀音了,很多用現(xiàn)代漢語讀不出押韻的詩詞用這兩者讀就行了。下一篇:-位系統(tǒng)和32位系統(tǒng)相比有什么優(yōu)缺點?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你對 Firefox 4 新版的對話框有什么看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