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臺式料理少不了豬油?!杜_風雜記》記載:「聞天候溫熱之境,不食油與肉,則體氣枯瘦,不堪勞動;臺人之調(diào)理法,蓋有見於茲歟?」這是日治時期來臺的日本人對豬油料理的觀察與體驗。當時臺灣人已發(fā)展出一套獨特的豬油使用法。一頭豬依部位至少有六種不同的油脂。依次為1.板蚋油(板油):腹部的油,凝固就像蚋仔(即蜆仔,臺語發(fā)音la’a)一樣純白,天熱也不容易溶化,是豬油中最佳者。2.網(wǎng)西油:同樣位於腹部如網(wǎng)狀,常用於雞卷或蝦卷的制作。3.雞冠油:包圍肺臟的油脂,狀似雞冠,據(jù)說和麥芽糖或冰糖一起蒸煮,可以於治咳嗽。4.後座油:腿部的油,富彈性,是辦桌菜金錢蝦餅少不了的材料。5.膩樃油:皮和紅肉中間白肉的油,蝦料理也常用之。6.雜油和總油:較不易凝固,茶褐色略帶臭味,價格最廉?!?
參考資料 陳淑華。2009?!秿u嶼的餐桌-36種臺灣滋味的追尋》。臺北:遠流。王瑞成。1990?!从团肱c油熬〉。收於《民俗臺灣》第五輯。臺北:武陵。佐倉孫三。1996?!杜_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