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第一屆 「1998臺北國際雙年展:慾望場域(Site of Desire)」,策展人:南條史生(Fumio Nanjo)。
第二屆 「2000臺北國際雙年展:無法無天(The Sky is the Limit)」,策展人:法國策展人杰宏尚斯(Jerome Sans)與臺灣策展人徐文瑞共同策劃。
第三屆 「2002臺北雙年展:世界劇場(Great Thratre of the World」,策展人:馬力(Bartomeu Mari)與臺灣策展人王嘉驥共同策劃。
第四屆 「2004臺北雙年展:在乎現(xiàn)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策展人:比利時籍的范德林登(Barbara Vanderlinden)以及臺灣的鄭慧華擔綱雙策展人。
就上述的策展制度來看,第二屆的「無法無天」起臺北國際雙年展便采雙策展人制。原初立意雖好,然而若權責分工不明,便可能發(fā)生如2004年所引發(fā)的人事問題一般。
就官方立場而言,臺北國際雙年展在臺灣藝術文化發(fā)展的意義,一般認為可透過此一大規(guī)模之國際展,將西方專業(yè)策展及策展模式引入臺灣,以提振國內展覽的專業(yè)水平,具有正向的幫助;另一方面,藉著展覽交流的機會,優(yōu)秀的國外藝術家及其作品來臺展出,從一般臺灣觀眾的角度來看,臺北雙年展是能了解國外當代藝術發(fā)展現(xiàn)狀最好的媒介。
然而,隨著經費的短缺(新臺幣二千萬左右)、籌備時間的倉卒(六個月的籌備期)、行政人力(未有專責策展小組)與國際宣傳的嚴重不足,整體使得臺北雙年展相較世界其他的雙年展不僅顯得疲弱,甚至已被迎頭趕上。有監(jiān)於此,近年來臺灣藝術圈對於臺北雙年展之缺失便提出許多建議與反省。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