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間日人荒井泰治等人募股集資於臺北大稻埕(現(xiàn)太原路舊址)興建淡水戲館,是臺灣第一座專門上演中國戲劇的劇院。外觀為中式建筑,立面有華麗的龍形裝飾山墻,舞臺類似西方鏡框舞臺,以單面向觀眾,并且使用電燈照明。除了提供戲班演出之外,偶而也播放電影。1915年辜顯榮斥資一萬五千元買下淡水戲館,并將其整修改建,并取法上?!感挛枧_」的進步精神,於是將其易名為「臺灣新舞臺」,從此風光數(shù)十載,成為全臺灣最重要的表演場所。在1924年永樂座興建之前,新舞臺一直是臺灣最重要的表演場所,來自上海、福州的戲班來臺首演就經(jīng)常在新舞臺,而後梨園戲、歌仔戲甚至新劇也在此演出。1909年的開臺戲班就是聘自上海的京班「慶仙班」。後來最熱門的戲碼首推《貍貓換太子》。
1916~1923年之間,館主辜顯榮用重金聘請了上海各京劇團到臺演出,經(jīng)營七年,先後有「上海天仙京班」、「群仙全女班」、「京都鴻福班」、「京都天勝京班」、「京都復(fù)勝京班」、「京都三慶班」、「上海天升班」、「上海如意女班」等劇團到臺演出。演出的劇目有《精忠傳》、《孟姜女》、《轅門斬子》、《劉備招親》、《四郎探母》等。直到「永樂座」建成後才慢慢被搶去光芒。後來戲館毀於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軍轟炸。
參考資料
大稻埕主題館,http://.sinica.edu.tw/photo/subject/D-4-GIS/theater/theater-g1 新舞臺,http://.novelhall.org.tw/ 淺析京劇在臺灣的發(fā)展,http://.cnr.cn/90/disc100/bai/200412150263 臺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11/cca220003-li-wpkbhisdict002575-0769-u.xml莊永明的臺灣古早味,http://.readingtimes.tw/folk/taiwan/gallery/gallerys4.htm《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徐亞湘著,臺北:南天書局 ,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