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進入臺灣的采茶戲,最初以落地掃的形式演出。以張三郎賣茶的故事為主軸,二旦一丑分別扮演姑嫂和賣茶郎,發(fā)展出十出可以獨立演出的小戲碼:〈上山采茶〉、〈送郎十里亭〉、〈綁傘尾〉、〈糶酒〉、〈勸郎怪姐〉、〈問卜〉、〈接哥〉、〈山歌對〉、〈打海棠〉、〈盤堵〉。音樂使用客家歌謠,曲調(diào)精彩豐富,唱腔靈活,而有「九腔十八調(diào)」的稱呼。
後來,又用山歌、小調(diào)編寫丑旦對唱、調(diào)情、戲謔的故事,稱為「相褒戲」。另外,由傳統(tǒng)《賣茶郎》中的段落之一〈糶酒〉,發(fā)展出旦腳端茶請觀眾喝,觀眾置物於茶盤。爾後,旦腳再以此物即興演唱,是為「扛茶」。後來,采茶戲登上舞臺,「扛茶」改用繩索系住小竹籃,向觀眾拋擲?!缚覆琛咕透麨椤笒伈刹琛?,因為臺上臺下可以互動,成為很受歡迎的一部分。
客家改良戲則從1920年代,采茶戲進入內(nèi)臺後開始。為了吸引觀眾買票入場,必須不同於野臺演出。因此,吸收了亂彈戲、四平戲、京劇的優(yōu)點,使樂曲更豐富多變。向上海京班學(xué)的機關(guān)、布景更是一大特色!增加舞臺的可看性。藝人稱之為「烏摻豆」的型態(tài)。演出劇目則有:「日演古路,夜演采茶」、「日演古路,夜演胡撇仔」、「日演采茶,夜演話劇」等等形式。重要的藝人有阿玉旦(黃秀滿歌劇團團長黃秀滿的母親)、鄭美妹(苗栗慶美園采茶劇團)。
另外,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中,曾禁止傳統(tǒng)戲曲演出。於是采茶戲班改以「新劇」、「歌劇」演出,穿日本服裝,西裝、唱流行歌,但私下仍以客家話演出采茶戲。還有「廣播采茶戲」新竹臺聲、桃園先聲、苗栗中廣、竹南中廣都曾播過。
但是,1960年代後,社會變遷,電視、電影的出現(xiàn),比傳統(tǒng)戲曲更吸引人!因此,內(nèi)臺戲漸漸沒落,轉(zhuǎn)向外臺。目前,桃竹苗一帶,仍有一些客家戲劇團,以廟會野臺演出為主。而在客家電視臺,我們可以看到「榮興客家采茶劇團」的演出,它的前身是「苗栗慶美園采茶劇團」,在民國76年(1987)復(fù)團改名,由鄭美妹之孫鄭榮興帶領(lǐng),讓我們還有機會一睹采茶戲的樣貌。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