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南金寶興班原為七子戲班,1914年(大正3年)1月舊歷新正,該班受泰春茶園之聘請,假「淡水戲館」開演,當時全班演員有二十九名,服色華麗,演出了《彩樓配》全本、《楊戩下凡打金刀》、《商輅中三元》、《陳三五娘》等戲出。
1919年(大正8年)年2月,金寶興班已由「上海頭等名角教授」而開始加演京劇,當時該班在臺北新舞臺的演出便標榜其是「梨園七子兼能演京滬正音」的戲班。當時該班加演京劇的形式有兩種:一是日演京戲,夜演南管,例如同年2月7日在淡水戲館開演時,該班的日戲為京劇《諸葛亮》、《慶頂珠》,夜戲則是南管戲《陳三》全本;另一種是以京劇演出為主,中間插演南管戲出,例如同年2月3日,日戲前兩出為京劇《朝金鼎》、《黃鶴樓》,第三出是南管戲《蕭清-》。不過,之後該班見諸報端者,多為京戲之演出。
1922年(大正11年),該班為「時代推移之勢,往京滬特聘名師陳德祿、劉永紅二氏專心訓(xùn)練」,當時班員五十余名。從1923年(大正12年)舊歷元旦,該班於高雄演出之《天官賜?!贰ⅰ断是f》、《白馬坡》、《三娘教子》、《鳳陽花鼓》等戲看來,演的已全是京戲劇目了。增加京班之後的金寶興班,曾多次與上海京班合演,并且有上海京班留臺演員如王秋甫(春華)、李榮祥、張慶樓等人長期搭演該班。而且此時的金寶興班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南管(七子)、正音(京劇)分班演出了。1924年(大正13年),該班於臺北「永樂座」演出時即標榜「正音」。
從1928年(昭和3年)成書之《-に於ける-演劇及-演劇調(diào)》中「各州廳別演劇一覽表」可看出,金寶興班至此時已分為三班,分別是黃天生與黃大頭領(lǐng)班的兩班,皆演唱「上海正音」;一班為由南管名師徐祥領(lǐng)導(dǎo)之「白字戲」,并登錄了《昭君和番》、《白虎關(guān)》等劇目。
1932年(昭和7年)左右,金寶興班還開始學(xué)歌仔戲行藝。終戰(zhàn)後,可發(fā)現(xiàn)有一登記在案之內(nèi)-歌仔戲班金寶興(班主李愛珠),不過難以確定其與日治時期之臺南金寶興班是否有關(guān)。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