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安國老調,屬西路老調,自元末明初以來搬上舞臺,深受百姓們喜歡,傳唱歷史悠久,流傳至今。安國老調唱腔高亢激揚,擅用高腔,演唱時分明嗓、背功嗓(假嗓)和二音嗓,明嗓要求寬厚明亮,背功嗓要求音高質純,明嗓、背功嗓轉換時要和諧統(tǒng)一、不留痕跡。
1、歷史老調是元末明初民間河西調藝人同說書藝人和大鼓藝人合作,穿插故事和人物,經過不斷充實、革新而誕生的一個新劇種。安國老調由流傳于白洋淀一帶的民間小調河西調演變而成,多流傳于冀中冀南地區(qū),經當地藝人加工、補充、發(fā)展后,豐富了原有劇目,改進了部分唱腔,逐漸形成的與原老調具有不同風格的戲曲。安國老調自搬上舞臺以來,深受百姓喜歡,流傳至今。其唱腔高亢激揚,擅用高腔,明嗓要求寬厚明亮,背功嗓要求音高質純,明嗓、背功嗓轉換時要和諧統(tǒng)一、不留痕跡。截至目前,安國老調上演劇目多達二百多個,最擅長唱連臺本戲,《薛家將》、《呼家將》、《楊家將》、《封神演義》等經典劇目更是久唱不衰。
2、發(fā)展安國老調是一個流傳冀中、冀南廣大地區(qū),深受觀眾喜愛的民間戲曲。它源于元明以來流行的民間小曲“河西調”,在近代唱腔板式及文武場伴奏上大致相同,但它卻是獨立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劇種。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安國藥業(yè)蓬勃發(fā)展,南北藥材大匯集、大流通,帶來了文化大交流,流傳于白洋淀西部的民間小調河西調,也隨之傳入安國。河西調傳唱一百多年后,至光緒初年形成地方戲雛形。當時,比較有名的藝人張金奎、張林山、崔相云等博采眾長,既融入同臺絲弦的高亢激昂,又吸收白洋淀一帶老調的婉轉悠揚,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唱腔。所以,安國老調又稱南路老調。
安國老調于民國初年趨于成熟,不僅有《萬壽山》、《反徐州》、《呼延慶打擂》、《封神榜》等完整的演出劇目,而且文武場齊備,各種行當健全。程各莊、張鄉(xiāng)、大章、西崔章紛紛組建老調戲班,到深澤、武邑、饒陽、安平一帶演出,形成老調一家獨占冀南的局面。
安國縣老調劇團從1958年起開始上演現(xiàn)代戲,編創(chuàng)移植了《野火春風斗古城》、《赤道戰(zhàn)鼓》、《劉三姐》、《三月三》等30多出現(xiàn)代戲,設計出新式布景,加上管弦樂,為適應劇情發(fā)展需要,又編創(chuàng)了文腔中低回婉轉的“反調”,填補了文腔中哀婉不足的空白,同時還對花臉唱腔進行改革,增加老生垛板的運用,受到觀眾的歡迎。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