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西路評劇是蹦蹦戲的一個支流,即西路蹦蹦。西路蹦蹦的前身是京東地區(qū)民間秧歌。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深受蓮花落及河北梆子的影響,逐漸演變成對口彩唱的兩小戲(一旦一丑);至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前后,演變成三小戲。始盛行于玉田、豐潤(西部)、三河、寶坻、香河、平谷和薊縣一帶,并流動演出于京、津以及京西、京南、東北遼沈一帶。藝人三五成幫,以此乞食。1958年始稱為西路評劇。
名稱:西路評劇
別名:西路蹦蹦
發(fā)源地:河北、京津地區(qū)
腔調:生、旦、凈、末、丑
樂器:大弦、橫笛、鼓、镲、手鑼、綁子等
1、歷史西路評劇大約形成于清光緒初年。當時,正是京劇和河北梆子在京津地區(qū)紅紅火火的時期。闖江湖的京劇、河北梆子和唱蓮花落的藝人,在京津地區(qū)演出十分活躍。受其影響,漸漸北運河畔的一些農(nóng)村,農(nóng)民為了自娛自樂,也組織起了唱“蓮花落”的班社。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蓮花落藝人將演唱的劇目,進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形式到戲曲形式的變革,成了“蹦蹦戲”。為區(qū)別于唐山的蹦蹦戲,人們稱其為北京蹦蹦戲、京東落子、西路評劇。初期,西路評劇的演員和班社主要活動在京津地區(qū)的通州、武清、薊縣、香河、寶坻一帶農(nóng)村。后來,在農(nóng)閑時節(jié),他們也到集市、廟會上賣藝。
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金葉子、王殿佐等人,進入北京,拜著名北京蓮花落藝人趙新桓為師。趙新桓(因其演出時在頭上戴一抓髻,人稱“抓髻趙”)是領取清朝錢糧的漢軍旗人,唱蓮花落是“玩票”,不為掙錢,就是喜歡,在京城演藝圈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與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一同進宮為慈禧太后同臺演出過。有了趙新桓的支持,從北運河畔走進京城的農(nóng)民藝人,開始在東安市場的小吉祥戲園演出。他們演出的《小姑賢》、《楊二舍化緣》、《頂鍋》、《打狗勸夫》等劇目,帶有濃郁的北運河鄉(xiāng)土氣息,內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動活潑,很受市民大眾的歡迎。西路評劇在京城站住了腳,相繼又有多個班社從北運河畔的農(nóng)村,進入北京,在天橋、后海和月壇等地專門開辟的“落子館”演出,十分火爆。連有些河北梆子的演員,都加入了他們的班社,改行唱了蹦蹦戲。
1911年,挑簾紅、郭啟榮、趙滿堂一行十多人,應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這種北方的鄉(xiāng)土藝術傳播到了南方?;鼐r,又轉道在山東濟南府演出了一陣子,名利雙收,很是風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劉紹棠等作家的文章中,都曾提到過看蹦蹦戲的情景。直至20世紀30年代,西路評劇火爆了幾十年。
2、藝術家及班設早期,西路評劇早期著名藝人有曹普(薊縣人,藝名人人樂)、來鳳儀(寶坻縣人,藝名金葉子,初習河北梆子,后改唱蹦蹦戲)、王殿佐(香河縣人)、劉子琢(玉田縣人,藝名柳葉紅,初習河北梆子,后改唱蹦蹦戲)、劉寶珊(寶坻縣人)、趙滿堂(通州人)、挑簾紅(三河縣人)等。
1900年前后,西路評劇曾出現(xiàn)過許多班社,如寶坻縣劉寶珊班,薊縣的人人樂班、柳葉紅班,香河縣的王殿佐班,三河縣的挑簾紅班、龐三班、儒口班等。
21世紀西路評劇為北京市海淀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張淑桂是該項目唯一傳承人。
3、藝術特色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的唱腔火爆、熱烈、激昂、婉轉、瀟灑、痛快。演員的演唱,調門高亢、激昂、奔放、跳躍、舒展、傳情,在板頭、氣口、潤腔及嘴皮子功夫上頗見功力。西路評劇的樂隊伴奏只有大弦、橫笛、鼓,镲、鈸、手鑼、梆子。其音樂特點,激昂高亢,跳躍性大,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約有十五種板式:如慢板、快板、二六板、流水板、散板、安板等。建國后,經(jīng)過挖掘、改革,西路評劇藝術上又有新的發(fā)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
4、代表劇目西路評劇劇目多是生活小戲,如《賣水》、《雙招親》、《秦家花園》、《花亭會》、《小王打鳥》、《楊二舍化緣》、《劉公案》等。代表劇目有《夜宿花亭》、《谷存打鳥》、《孫繼皋賣水》、《馮奎賣妻》等。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