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遠(yuǎn)及黔東。武陵戲起源于明代,20世紀(jì)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
中文名:常德漢劇
流行地區(qū):洞庭湖西岸各縣及黔陽、湘西自治州一帶等
聲腔:兼有高腔、彈腔、昆曲3種聲腔
1、簡介常德漢劇是湖南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以常德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并遠(yuǎn)及黔東。武陵戲起源于明代,20世紀(jì)初,武陵戲興盛,各地戲班林立,名藝人輩出?,F(xiàn)存?zhèn)鹘y(tǒng)劇目約500個,其中高腔劇目30個,彈腔劇目占90%以上。武陵戲唱腔以彈為主,夾有“南北反”“汰腔”“丑腔”“草鞋板”“子母調(diào)”等,構(gòu)成武陵戲特有彈腔。樂器以土、蘇、京三套鑼鼓結(jié)合使用,有其特色。角色行當(dāng)分生、旦、凈、衛(wèi)四大行。戲班一般以生行應(yīng)工戲為主,角色18人,生行常有9人,故有“生半邊”之說,表演藝術(shù)注重“內(nèi)八塊”“外八塊”的基本功。
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漢壽、慈利諸縣市,以及西洞庭湖濱與湘西一帶,并遠(yuǎn)及湖北、貴州部分地區(qū)。有高、彈、昆3種聲腔,清代末年形成以彈腔為主的局面,采用中州韻與常德方言相結(jié)合的統(tǒng)一舞臺語言。
常德漢劇的彈腔與漢劇的唱腔及板式大同小異,但北路(西皮)仍保留有生、旦分腔以前的情況。此外還有一些獨(dú)特唱腔,如南反北、子母調(diào)、臺腔、丑腳腔等。伴奏音樂重嗩吶吹功,在曲調(diào)的處理上,使用多種變奏、轉(zhuǎn)調(diào)、移位的手法發(fā)展樂曲,變化豐富,稱“內(nèi)五外八調(diào)”。樂隊舊稱場面,分文、武場,舊制為“三箱七場面”,以胡琴為主,因弓馬戲見長,故重視打擊樂,有“鑼鼓半臺戲”之說。腳色有生、旦、凈、丑4大行。素重生行,過去的戲班通常18人,生行占9人,故有“生半邊”之說?;竟Ψ謨?nèi)外“八大塊”,“外八塊”即頭、眼、口(念、唱)、手、腿、腰、襠、罡(擺罡、即臺步)八門外形功夫;“內(nèi)八塊”即喜、怒、悲、愁、驚、疑、呆、癲八門表情技術(shù)。演員表演除較重視生活依據(jù)和本行技藝外,也常在行當(dāng)分工基礎(chǔ)上互相借鑒。表演技藝中還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拗馬軍”(系借用牙牌譜名),就是演員用帽、須、手、足做正反向的交叉轉(zhuǎn)動,以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感情的特技。名演員有王文松、孫元玉、萬千元、朱明祿(生)、毛太滿(凈)、邱吉彩(丑)、胡春鳳、李福祥(旦)等。演出劇目影響較大的有:高腔戲《思凡》、《祭頭巾》,彈腔戲《兩狼山》、《打督郵》以及創(chuàng)作的彈腔現(xiàn)代戲《發(fā)霉的鈔票》等。
3、服飾特色衣箱的傳統(tǒng)分法為大衣箱、二衣箱、盔頭箱,俗稱“三箱”。
大衣箱:存放旦角的全副行頭(諸如頭面、服裝、蹺子、彩鞋等)。以及蟒,官衣,帔,褶子,龍箭馬褂,龍箭袍,開氅,雪衣,雪帽,八卦衣,太監(jiān)衣各種抹腰,丁字領(lǐng),朝笏,素珠,扇子、絲緣、桌圍、椅褡,馬鑼、小鑼、小鼓、戲薄,喜神菩薩等。有的班社另有褶包盒一對,專放褶子。
二衣箱:存放靠子、袍子、馬褂,軍領(lǐng)褂,大鎧,小鎧,雷公鎧,荷葉鎧,打衣、打褂、馬衣,紫布裰子,汗衣,彩褲;猴子衣,蛤蟆衣,獅、虎、熊皮,假身子;生、小生用的頭網(wǎng),玉帶,布襪子,靴,大旗,蜈蚣旗,燈籠,頭鈸,大鑼等。
盔頭箱:主要存放各種盔帽。同時還裝如下物品:凈、丑兩行的頭網(wǎng),蓬發(fā),打發(fā)、翎子,口條,狐尾,面具,彩頭,結(jié)子,耳簽,大、小五佛冠,馬鞭,云帚、行囊包裹,鑣,鵝毛扇,上妝卸妝的整套用品,嗩吶,笛子等。
盔帽名稱及歸類:
盔頭類:文堂、草皇、內(nèi)侍盔(分金、銀紗內(nèi)侍帽);相刁、紗帽(分文紗、武紗、尖紗、團(tuán)紗);包頭(分金、銀、鐵、紗包頭,上翅則為“刁”);耳幞紋(可代“臺頂”、“天花板”)、帥盔(可變“荷葉盔”,又有“三虎叉”和“拖尾”即“霸盔”之分),岳盔、紫金冠、二龍叉、中軍盔;雜盔(分紅、黑、白、綠、黃五色);勒子(分“大勒”、“小勒”或“二龍勒”)、包巾、雜巾,大、小五佛冠;滿鳳、半鳳、過橋、紗罩共七類。
巾類:俗有“一十三頂半”之稱。即帝巾、相巾,員外巾(即“文相巾”)、封侯巾、貌子巾(包括“大鎧巾”和“哨帽”),公子巾,如意巾,高方巾,矮方巾,抓子巾(包括“羅帽類”),老人巾,道巾(包括“八卦巾”和“道童巾”),荷葉巾,螳螂巾(半頂)。
4、劇目常德漢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450余個,彈腔戲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一般分兩大類,各班共演的劇目叫“江湖戲”;清末以來4大名班各自擅演而又各有特長的劇目叫“一家戲”。江湖戲中各行都有功底戲。生行有所謂“三殺五圖”、“七山四斬”,如《打漁殺家》、《八義圖》、《定軍山》、《斬信哭頭》等;花臉行有所謂“五關(guān)七打”、“三燒兩逼”,如《草橋關(guān)》、《打鑾鍘侄》、《火燒濮陽》、《曹操逼宮》等;小生行有《黃鶴樓》、《白羅衫》等;旦行有《天門陣》、《白蛇傳》等;老旦行有《辭朝》,《望兒樓》等;丑行有《攔馬》、《盜雞》、《九錫宮》等,多以殺伐打斗,熾烈火爆見長。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