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祁劇,比京劇的歷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
中文名:祁劇
別名:祁陽班子
流行區(qū)域:湖南、廣西等地
性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聲腔:高腔、昆腔、彈腔
起源地:祁陽
1、簡介祁劇,比京劇的歷史還早400年的地方劇種,舊稱祁陽戲、祁陽班子,是湖南地方戲曲中流行地域最廣、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劇種。
祁劇兼有高腔、昆腔、彈腔3種聲腔,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永河、寶河兩大流派,其舞臺語言均統(tǒng)一使用祁陽官話。演唱時永河派由鼓師幫腔,寶河派用嗩吶幫腔,聲調高揚、激越。祁劇劇目繁多,曲牌豐富,是彈腔為主的多聲腔的湖南大戲種。
祁劇的流布區(qū)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零陵、懷化、邵陽、郴州等地區(qū)擁有祁劇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劇班社還到外省演出,足跡流布桂、粵、贛、閩、滇、黔諸省。在演出過程中,祁劇與桂劇、粵劇、閩西漢劇、廣東漢劇等地方戲曲劇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既擴大了祁劇的影響,又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推動了地方戲曲藝術的發(fā)展,曾一度形成“祁陽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祁劇起源于祁陽,但是風云流轉的幾百年間,祁劇卻傳遍了半個中國。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祁劇不僅在本省紅火,而且紛紛向鄰近地區(qū)和省份蔓延流傳,遍及桂、粵、贛、閩、滇、黔諸省,達到了鼎盛時期。
清朝同治年間,左宗棠帶兵打仗,曾經(jīng)帶著祁陽班子跟隨軍隊,把祁劇帶領著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間有“祁陽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劇盛極一時。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后曾經(jīng)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yōu)秀劇種”。
解放后,祁劇多次進京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演出,毛澤東還親自為祁劇《昭君出塞》改過唱詞。祁劇先后創(chuàng)造出了《封神榜》、《孟麗君》等傳統(tǒng)戲,《孔繁森》、《鄭培民》等現(xiàn)代戲?,F(xiàn)代祁劇《走廊寬,走廊窄》曾獲省田漢戲劇一等獎;《孟麗君》歷時20多年,演出5000多場。
2、名家961年9月16日晚,贛南地區(qū)祁劇團在南昌江西賓館向周恩來演出了祁劇《拾玉鐲》,洪玉玲飾孫玉姣,張少庭飾傅朋,鐘玉蘭飾劉婆婆。演出后,周總理熱情地鼓掌,祝賀演出成功。次日,周總理又在江西賓館接見演職員。當他知道祁劇起源于主席家鄉(xiāng)時,格外高興,立即揚起右手,爽朗地說:“好,要發(fā)展祁劇,要發(fā)展祁劇”。
祁劇名旦筱玉梅在北京參加全國戲劇會演,飾《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獲全場觀眾稱贊。在首都戲劇評議會上,郭沫若說:“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yōu)秀劇”。
湖南各地祁劇團,曾多次赴北京參加全國性戲劇會演,梅蘭芳曾對祁劇演員鄧漢葵等優(yōu)秀演員說:“祁陽子弟滿天下”。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臉過頭、須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xiàn)吃驚或者焦急時用“斗眼”,表現(xiàn)發(fā)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xiàn)沉思時用“梭眼”,表現(xiàn)氣憤時用“睜眼”,表現(xiàn)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xiàn)人之將死用“陰眼”,表現(xiàn)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fā),加以舞蹈化的發(fā)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yōu)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xiāng)土特色。臉譜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祁劇伴奏的樂器則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nèi)裝上鐵條,琴弓內(nèi)藏鐵絲,其音階高揚嘹亮。在打擊樂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戰(zhàn)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的大鑼和大鈸等。
4、小旦一般飾演年輕姑娘和性格潑辣或具有風騷的婦女形象,前者形象諸如嚴婉玉、孫玉姣、楊排風等,后者諸如閻惜姣、潘金蓮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較多,一般要求演員輕盈嬌俏,動作幅度較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戲路,如閨閣戲、蟒袍戲、靠馬戲、背搭戲、悲淚戲等。閨閣戲又被稱作閨門旦戲,以小旦的扮演為主,例如《繡樓贈塔》中的陳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謝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緩。背褡戲則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環(huán),亦以小旦飾演為主,人物性格則大都聰明活潑、調皮潑辣;也有少數(shù)幾出穿背搭的戲由正旦扮演,如《趕春桃》中的雷氏。悲淚戲中多以唱功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蓮、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叢臺別》中的陳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愛。此外還有一路小旦專工的笑耍戲,例如《桂枝寫狀》、《金蓮調叔》?!墩{叔》丫類戲,舊有“風流戲”之稱。
在祁劇界,藝人們有“三去贛南”之說,第一批在乾隆時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興班在清朝末期民國初年。道光帝時期,藝人龍明信帶領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寧化著名一時。民國時期,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麗華班于1933年在祁陽洪橋創(chuàng)辦。
新中國建國后,劇團發(fā)展興盛。1956年時,湖南全省有祁劇社團29個,共有1972人參與從事。從1958年起,不斷創(chuàng)作現(xiàn)代劇作,如《送糧》、《新坡將軍》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劇藝術團匯報演出了《鬧嚴府》;同年,還開始興建湖南省祁劇院。1963年在省戲曲學院設立祁劇科,開始招收專業(yè)學員。十年動亂,使祁劇藝術備受摧殘,1978年以來,才漸漸恢復起來,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組織全省祁劇教學演出,組織評選出二十四個優(yōu)秀劇目錄相、從而為祁劇保留了眾多的許多優(yōu)秀劇目表演藝術材料,為祁劇的保存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6、班社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緒年間有榮慶、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后有大舞臺、發(fā)舞臺、品舞臺、紫云臺、大吉祥、太和園、開明、用中、國華等班。現(xiàn)在湖南全省共有23個專業(yè)祁劇團。祁劇藝人歷來重視培養(yǎng)新人,從清咸豐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近百年間,各地先后共辦了79個科班,其中永、月、香、喜、榮、品、福、漢等字科班培養(yǎng)人才最多。1933年在祁陽洪橋辦的麗華班,為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邵陽、武崗、零陵、衡陽又培養(yǎng)了大批演員,大多成為現(xiàn)在各劇團的骨干。近百年來的名演員有李榮禎、桂松茂、郭品文、鄧漢葵、李泥巴、筱玉梅、謝美仙等。
7、劇目祁劇傳統(tǒng)劇目據(jù)統(tǒng)計有大小戲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彈腔劇目。高、昆整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夫子戲》四大部,稱為祁劇“正高”、“正昆”代表劇目,其他屬于明清傳奇的高腔、昆腔戲,則被稱為“耍高”、“耍昆”?!八8摺眲∧坑小杜糜洝?、《金印記》、《投筆記》、《一品忠》等;“耍昆”劇目有《鹿臺飲宴》、《卸甲封王》、《別母亂箭》、《藏舟刺梁》、《勸農(nóng)賞花》等。彈腔戲大多搬演《三國》、《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話、傳說、公案戲。經(jīng)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tǒng)劇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毀旨》、《鬧嚴府》、《泗水拿剛》;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戲有《黃公略》和已攝制成影片的《送糧》等。
8、藝術特點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shù)以千計。彈腔分南北路,南路相當于二簧,北路相當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祁劇唱腔高亢激越,傳統(tǒng)唱法除夫旦、丑用真聲外,其他行當均講究“雨夾雪”(真假聲結合)。演唱要求嚴格,咬字注重單、雙、空、實,出音講究抑、揚、頓、挫,務求字正、音清、腔圓。伴奏樂器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的琴筒用楠竹制成,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nèi)裝鐵條,琴弓內(nèi)藏鐵絲,其音高亢宏亮。打擊樂器有特制的高音戰(zhàn)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大鑼和大鈸等。
祁劇的音樂受湘南地方語言音調和當?shù)孛耖g音樂的影響,經(jīng)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藝術表現(xiàn)力。
祁劇的表演藝術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其藝術風格既有粗獷、樸實、富于山野氣息的一面,也有細膩精致的一面。祁劇的角色行當為正生、小生、正旦、老旦、花臉、丑腳七行。表演上有一些特有的形式,“亮相”、以及各行當?shù)某鍪?、出腳,都有要求。祁劇的丑行藝術相當發(fā)達,除了丑行共有的詼諧、幽默之外,更多泥土的芬芳。在表演上,祁劇還特別注意絕招和特技的運用。如打叉、羅口袖功、羅帽功、紫金冠功、堆羅漢、倒大樹等。有些戲還將民間武術融入武打場面,使之更具吸引力和地方色彩。
祁劇劇目中,有不少做工戲,如《烤火下山》、《劉高搶親》等。這些戲道白、唱詞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動作來介紹劇情,展開故事,表現(xiàn)人物。這樣一來,也就形成了祁劇重表演、重做工的特點。另外,祁劇表演還特別重視眼功,眼神表情多種多樣:表現(xiàn)吃驚或焦急用斗眼,表現(xiàn)沉思用梭眼,表現(xiàn)威武英俊用顫眼,表現(xiàn)人之喜悅、愛慕用俊眼等。
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shù)以千計。一般可以分為高腔、彈腔、昆腔三種唱腔,高揚激昂的調門。
高腔是祁劇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聲腔,至今仍然保留著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演唱的時候,用鼓來打擊出節(jié)拍,出腔則配合有鑼鼓、嗩吶來伴腔,用來渲染氣氛,具有弋陽腔的“其節(jié)以鼓,其調喧”的特點。它的曲牌可以分為南、北、正、雜等類別。南、北曲牌的區(qū)別主要在旋律和樂曲情緒上,一般南曲比較抒情,北曲的比較悲壯。
彈腔可分為南北兩路,其中南路相當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陰皮等,在發(fā)展過程中曾經(jīng)受到徽劇、宜黃腔等的影響。北路則相當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應用,被稱為“南轉北,北轉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較多,曲牌版式大體可以分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種。其中正板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則為一板一眼和有板無眼的樣式,多適用于節(jié)奏較快、情緒變化較大的場面;吊句子則多為自由節(jié)奏的板式,適合情緒激昂的場面。
祁劇的唱腔高揚激昂,傳統(tǒng)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的行當均講究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咬字則要注重表現(xiàn)單、雙、空、實,出音則講究抑、揚、頓、挫,務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圓。在表演藝術上,祁劇具有粗獷、夸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xié)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guī)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guī)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鬢之后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xiàn)將校轅門侯差和武將出征前的戰(zhàn)斗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guī)格嚴謹,難度很高。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臉過頭、須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xiàn)吃驚或者焦急時用“斗眼”,表現(xiàn)發(fā)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xiàn)沉思時用“梭眼”,表現(xiàn)氣憤時用“睜眼”,表現(xiàn)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xiàn)人之將死用“陰眼”,表現(xiàn)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fā),加以舞蹈化的發(fā)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yōu)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xiāng)土特色。臉譜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祁劇伴奏的樂器則主要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nèi)裝上鐵條,琴弓內(nèi)藏鐵絲,其音階高揚嘹亮。在打擊樂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戰(zhàn)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的大鑼和大鈸等。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