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回廈門後,李仙得向清國政府閩浙總督提出抗議,要求追究責任。閩浙總督下令分巡臺灣兵備道吳大廷答曰:「生番之地不隸中國版圖、難用兵究辦」。而此同時,美國政府亦命令駐華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親赴清國總理衙門,提請關注此事件,同時通告美國海軍貝爾(H.H.Bell)提督統率美國亞洲艦隊赴臺調查該事件。貝爾在六月率領巡洋艦Hartford及Wyoming討代臺灣原住民,6月6日到達打狗港,7日停泊於出事現場的海面,19日181名海軍陸戰(zhàn)隊登陸,由於不熟悉險要的山道和復雜地理,遭原住民以毒箭鳥槍伏擊,麥肯基上尉戰(zhàn)死,敗退而歸。
敗退後,李仙得遵從美國政府命令前往北京,與美國公使一同向清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并威脅「如果清國政府不承擔羅妹號事件的責任,則無妨讓英國人占領臺灣 」。清政府因懼怕事態(tài)擴大,遂責令閩浙總督及臺灣道臺調查該事件。同年九月,臺灣道吳大廷向李仙得照會云:「清國即派文武大員究辦,不必勞客軍。如欲觀察,可乘本國輪船來臨」。乃下令臺灣總兵劉簡青、南路海防兼理番同知王柳莊領兵500名向瑯嶠出發(fā),李仙得亦同行。但一方面劉總兵以糧秣未到為藉口拖延,一方面清軍也畏懼與原住民作戰(zhàn)。李仙得觀諸情勢、知欲待清軍解決恐怕機會不大,於是乃偕通事六人和原住民頭目卓杞篤(Taketok)面晤交涉。李仙得在10月10日,經過李仙得的通譯必麒麟,與十八蕃社酋長卓杞篤(Tooke tok)進行會談,雙方簽定親善盟約。雙方約定此後對外國船只將予以保護,而李仙得也被要求約定此後如有漂流船只,須先看有揭紅旗在海岸始得登陸。
此條約經美國政府承認後,即成為正式的國際條約,而且是清朝廷大員陪同美國人合討原住民所簽訂的。因此清政府所謂的「生番之地不隸中國版圖」也成為日後牡丹社事件的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
下一篇:臺灣民自黨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臺灣中小企業(yè)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