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46年7月日本投降,舉家返臺擔任省立臺中師范學校教務主任半年,隔年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1952年借調至建設廳擔任專門委員兼礦物科科長,1954年又回任臺灣大學教授。1957年完成《臺灣地形》,1963年完成《臺灣之第四紀》,1968年發(fā)現(xiàn)八仙洞舊石器時代文化層,1969年撰寫龍宮翁戎螺研究報告,1973年主編《地球科學大辭典》,1974年編寫《臺灣地質》一書,1977年由臺灣大學教授職位退休,1985年7月4日病逝臺北,享年76歲。
林朝棨先生為臺灣第一位地質學家,學問涵蓋多種專業(yè)領域,從小就接受父親的嚴格庭訓,練就一身出野外的本領,他以一輩子的行腳、著述,承繼并開創(chuàng)臺灣地質研究的重要方向。林朝棨先生所強調的研究概念是:「野豬精神」,實地進行研究、從事山野調查,生平著作與學術論文超過150篇,書則有40多部,為臺灣地形、地質、考古與古生物學界的權威學者。尤其在1957年完成的《臺灣地形》及1963年完成的《臺灣之第四紀》,奠立臺灣本島第四紀的層序對比的基礎,對臺灣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貢獻厥偉,被當時臺灣師范大學地理系教授石再添尊為「臺灣第四紀之父」,并因此獲得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在古生物研究方面,臺灣光復後國內(nèi)的貝類學研究亦是由由林教授領導,包括稀有的活化石龍宮貝以及由其所命名發(fā)表的數(shù)種化石種與現(xiàn)生種貝類模式標本,對臺灣的貝類研究貢獻良多。在考古學研究方面,1968年3月,他在臺東縣長濱鄉(xiāng)八仙洞不同高度的海蝕洞穴進行調查研究時,發(fā)現(xiàn)若干洞穴的堆積層中,含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其中有些可能屬於年代更古老的紅色十一層。因此推想或許能挖掘到比新石器時代更早期的文化層,於是邀請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一同勘察,終於發(fā)現(xiàn)了舉世矚目的史前長濱文化。另有多處史前遺址,例如鵝鑾鼻遺址、十三行遺址等,他均有參與發(fā)現(xiàn)與考察研究的過程。林朝棨匯整過去日本學者的文獻史料,再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入地整合了臺灣地質、地形的知識,非但連貫了臺灣自然史研究的命脈,其博學程度更進一步整合考古人文方面,發(fā)揮學術承先啟後的作用。
除研究與教學外,林朝棨也被政府延攬,從1951年開始提出開發(fā)煤田、油田等礦業(yè)資源的計畫報告,并擔任隧道、鐵路以及翡翠、萬大、曾文等水庫的地質顧問,推動國家建設;在諸多方面貢獻良多。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