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溝、土牛線、土牛紅線,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人文上的界線,象徵一種過去區(qū)分漢、番之間的界線。清康熙61年(西元1722)朱一貴事件後,浙江總督羅滿保主張遷民劃界,後因藍鼎元的反對而變成「唯立石禁入番地」,用來區(qū)分生番與漢民,以及防止類似朱一貴的叛亂人士進入山區(qū);到了乾隆年間遂便成一種分隔熟番、生番以及漢民的界線。界線設立初是以生番出沒地立石為界,後來以山川溪谷等自然邊界為界線;在沒有這類自然邊界的地方,便是挖溝堆土的方式作為界線。因為土堆的形狀像牛臥在地面,所以稱為土牛;旁邊的深溝則因此稱為土牛溝。在界線設立之初,曾在地圖上用紅筆來標示番界及其所經(jīng)過的番地,後來雖然用過其他顏色但依舊習慣以紅線稱在地圖上標示這無形的番界,以土牛代表有形的界線。兩者因此合稱土牛紅線。這界線「深六尺,闊一丈二尺」其實并不太能限制漢人的越界開墾,但是卻代表著法律的約束與權利義務,這種無形的效力也對溝內(nèi)溝外的社會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
施添福,《清代臺灣竹塹地區(qū)的土牛溝和區(qū)域發(fā)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史論文精選〉,1996年,頁15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