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山萵苣,或稱它”鵝仔草”也可以,是平地常見的大型1或2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長到高達2公尺,莖中空,有乳汁,葉子的形狀多數(shù)扁長形,從較典型的長橢圓型、披針型到線型都有,有時葉緣有深羽裂,有時卻全緣,總歸一句,就是變化多端啦。相較於葉的多樣,它的花與果在個體間的差異就非常小,這也是我們用以辨識它的依據(jù)。山萵苣的花呈-,為標準菊科植物特有的頭狀花,總苞呈卵球形,由4至5層的苞片整齊排列而成,乍看有點像是魚鱗或是松果,植物分類上習(xí)慣以覆瓦狀排列來形容,造型非??蓯塾刑厣9麑崒偈莨?,小小黑黑的聚在一起,每一個小-上有和浦公英(也是菊科的植物)一樣的白色冠毛,用以隨風(fēng)傳播,只不過山萵苣的瘦果長得扁扁的,兩側(cè)邊還會擴張呈翅狀,這也是它身為”翅果菊屬”一員的最大特色。
山萵苣,一聽這名字不難猜到它是種可吃的野菜吧,可是山萵苣可是長得一點也不像萵苣喔,這是因為分屬菊科及十字花科的他們并沒有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唯一相似的可能就是都可以食用這一點吧。-原住民就常用其葉與芽炒菜或煮湯,其中排灣族還會以其幼芽部分加入米飯中一起煮,煮成半乾半濕的”比那沙嘎少沙瑪”(我想應(yīng)該有點像高麗菜飯吧!)。不過既然都說是種野菜了,口感味道自然不能跟市場賣的蔬菜相比,會多份苦味及青草味,在此偷偷告訴你們個小技巧,就是烹煮前先過個熱水,可以去除那股苦味及澀味,自然會好吃順口許多(此方法也適用於其他野菜喔!)。
早期農(nóng)業(yè)社會物質(zhì)較缺乏,很少用飼料喂養(yǎng)牲口,人們便常摘取高大又隨處可見的山萵苣來喂家禽,所以它也才有”鵝仔菜”的別稱。
<<山萵苣小檔案>>
學(xué)名:Pterocypsela indica (菊科 翅果菊屬)
中名:鵝仔草
別名;馬尾絲、山萵苣
分類特徵:
高大、直立的1或2年生草本,高可達2 m。葉形變化極大,線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葉全緣至深羽裂。舌狀頭花,繖房、圓錐狀或總狀排列;總苞卵球形,總苞片4-5層,覆瓦狀排列;舌狀花花冠為淺-。瘦果黑色,扁平,橢圓形至卵形,兩側(cè)擴張成翅狀,具明顯的短喙。
分布及生育地環(huán)境:低至中海拔之向陽的開闊地。
備注:在此處中名認定以-維管束植物簡志為基準。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