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英名:Koel
學名:Eudynamys scolopacea
別名:鬼郭公、歌好雀、哥好
目名:鵑形目(ORDER COCOLIFORMES)
科名:杜鵑科(FAMILY CUCULIDAE)
特有種或特有亞種:非
保育等級:無
生息狀態(tài):迷鳥
特徵描述:大型杜鵑,體長約38~43公分,雌雄鳥體色不同,嘴喙為淺綠至黃綠色,夏羽轉(zhuǎn)變?yōu)楹谏?,?nèi)口為鮮紅色的血盆大口,眼睛為紅色,腳為藍灰色,尾羽皆很長,飛行時與身體等長略呈扇狀。雄鳥全身羽色為黑色至藍黑色,背面帶有藍色或綠色的金屬光澤,腹面則較不顯著;雌鳥體色大致為褐色,雜有淺色的斑點和橫紋,頭、背部、翼羽及尾羽為褐色至暗褐色,頭、背帶有白色縱斑紋,翼羽及尾羽則為白色至淺褐色的橫斑,喉、胸、腹部及尾下顏色略深呈黑褐色,喉部及上胸帶有白色縱斑點,下-至尾下覆羽則為白色粗橫斑,飛行時翼下為暗褐色,亦帶有白色橫斑。
族群分布:-春、秋季過境期紀錄少、數(shù)量稀少。在金門為夏候鳥,有穩(wěn)定繁殖紀錄。分布於中國秦嶺以南的長江流域、華南等地的c-inensis亞種,屬於夏季北遷繁殖的夏候鳥;分布於印度、中國海南島(亞種Harterti)、東南亞的菲律賓、中南半島、安達曼群島、錫蘭、婆羅州、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nèi)亞至澳大利亞北部、太平洋島嶼等地區(qū)的噪鵑則為終年皆可繁殖的留鳥。
生態(tài)習性:常單獨活動,飛行速度快,生性較隱蔽,分布於開闊海邊、河口、平原或低海拔丘陵地帶,棲息於茂密的紅樹林、次生林、森林、公園樹林及人工林中,常棲立於喬木冠層或樹頂上,繁殖期的春、夏季常可以聽到其叫聲,每日清晨即開始鳴叫,一開始聲音較低沈,而後漸漸轉(zhuǎn)變?yōu)猷诹炼呖缘镍Q叫聲,常重復鳴叫而且愈叫愈大聲,鳴叫聲為連續(xù)的「Ko-el、Ko-el」,也有更尖聲刺耳、速度更快的「kuil, kuil, kuil, kuil」。為雜食性,以植物的果實和種籽為主食,也會食用毛蟲和甲蟲等昆蟲。有別於一般杜鵑多托卵鶯類等小-,較偏好托卵於中大型的喜鵲、藍鵲、八哥、黑領椋鳥等鴉科、八哥科鳥類的巢中,每窩產(chǎn)2~4枚卵,卵為灰色或綠色有密集的紅褐色斑點。雛鳥的羽色、體型與鴉科、八哥科的雛鳥相近,沒有其他托卵性鳥類排擠其他雛鳥、獨占-之習性,而是與其他雛鳥共同成長。幼鳥時期,為吸引親鳥喂食,口內(nèi)為鮮艷的紅色,直到離巢長成都保有此血盆大口。
相似鳥種:接近番鵑夏羽的黑色體羽,但番鵑的背部及翼羽為栗褐色,可與噪鵑雄鳥的全身黑色明顯區(qū)別。
生態(tài)威脅:無立即明顯的威脅存在。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