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旗後山扼守高雄港口,早在清初康熙年間即設(shè)營汛炮臺鎮(zhèn)守,安設(shè)六
尊中國式大炮,系一座類似安平(石老)(石古)石炮臺的方型有垛墻之
炮臺,乾隆以後,日漸坍毀。同治末年牡丹社事件時,沈葆楨派淮軍提督
唐定奎、副將王福祿在舊址重建歐式炮臺。到了光緒十年,劉銘傳為加強
防務(wù),又聘德籍工程師修建旗後炮臺,新購英制的阿姆斯壯前膛大炮四尊
,安置在炮臺南側(cè)的炮座上,對向-海峽,至此,旗後炮臺成為一座威
力強大的近代西洋式炮臺。
旗後炮臺的形狀為「目」字形,外廓為長方形,墻垣由鋼筋水泥筑成
,主門東向,有外八字墻,系紅磚斗砌而作,主門前有陡梯直下山腳。兵
房位於北區(qū),主用為操練,屋頂為密集的木梁及很厚的鐵水泥層;指揮官
位於中區(qū),筑有營房廿二間,-庫等若干間;南區(qū)設(shè)有四座炮位,均安
置阿姆斯壯前膛六噸半大炮一尊。最引人注意的是東向主門額題「威震天
南」四字,兩旁門柱有紅磚砌成的「囍」字,為臺澎地區(qū)的炮臺古蹟中所
僅見,頗具中國風格。
炮臺真正發(fā)揮威力是在甲午戰(zhàn)後,在乙未割臺之役,黑旗軍守將劉成
良統(tǒng)福軍防守,與日艦七艘互擊,因劉成良事先逃回臺南,故被日艦「吉
野」號擊毀門楣之「威震」二字,終在兩次激烈炮戰(zhàn)中淪陷,日軍進占打
狗。至日據(jù)時期,炮臺遭到較大的破壞,日軍拆走大炮,并且增建碉堡。
光復後,炮臺乏人管理,直至-七十八年才由高雄市政府重新修復,八
十二年完工,八十四年元旦才-供民眾參觀,呈現(xiàn)其嶄新的風貌。
參考資料 content.edu/senior/-istory/ks_rs/kao-iung/oldplace/power.-tm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