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中國福建南靖縣,清乾隆年間先祖渡海移居臺灣北部,地籍稱淡水管、內(nèi)港、擺接堡、廣福莊,即今中和市中山路3段63巷土地公廟一帶,世代於耕讀之余,以木作工藝及造屋營建為業(yè)。應倫,乳名金甘錄,字應光,別名陳九,人稱阿九司、或阿九獅。生於1845(道光25)年1月14日,誕生時的祖厝,是三座緊鄰的三合院平房,後倚外員山,前有小溪環(huán)繞,視野一望無垠,景色優(yōu)美,祖先在此定居已經(jīng)好幾代了。應倫父名井泉(1819-1894),母楊氏釵娘(1821-1876),應倫在家庭中排行老二,長兄來發(fā)早應倫4年誕生,但2歲即夭折?;秱鹘y(tǒng)職業(yè)多以父子相承的習俗,推測應倫很有可能是自幼依父親習木作工藝,因承自祖上的家業(yè),而井泉公生於1819(嘉慶24)年,生下應倫的當年為27歲,妻25歲,正是年富力強之際。若依常理推論,應倫拜師習藝,也必在15、16歲以後,且必經(jīng)過嚴格的3年4個月的學徒時間,學成出師後,則在20歲上下,他可能是追隨著父親或司傅出外包工,建造或宅第,或官署,或寺廟。從學徒到獨當一面的大司傅,至少必經(jīng)過10-20年的歲月,應倫經(jīng)手的大木作工程必多,只是缺乏詳實著錄,不過從陳氏後代子孫族人的回溯,村里的人每當談起阿九司時,必豎起大拇指,且言談之間,若提到與九或狗諧音時,必然避諱,由於狗和九的臺語發(fā)音相同,因此每當談到狗字時,必用浪獅二字來取代,以示對應倫司的尊敬。應倫司經(jīng)手整建的寺廟,唯一被確認者為中和廣濟宮。廣濟宮初建於乾隆年間(1736-1795),至1811(嘉慶16)年、1871(同治10)年等,迭有重修,而1880(光緒6)年的大整修工程,便是由阿九司主持,廣濟宮的的格局是兩殿兩廊式,面寬三間。三川殿、大殿的四點金柱等都有光緒庚辰年(1880)的落款,大殿的明間寬度長達5公尺34,幾為次間的兩倍,而其棟架粗大,瓜筒雕老鼠咬金瓜,螭虎拱、員光等均雕刻精美,是保留了應倫司的獨特手藝。應倫司是和另一位匠師作對場而完成整修工程的,當他施工時,有可能是將自己的五弟應彬,或是親生的兒子明遠等帶到身邊實習,以親自教導手藝。應倫司在1904(明治37)年遷居大稻埕六館街,開始接觸西洋式建筑,并把兒子明財帶出來當助手,從事包工程蓋洋樓的生涯,1909(明治42)年和當時的黃乃洲定下契約包造位於大稻埕建昌街的一座大洋樓暨茶樓,總工程費達14200元,分5期施工請款,時間長達3年,至1912(明治45)年6月方竣工。應倫司有兄弟5人、姊妹5人,除了長兄來發(fā)外,另有三弟安治生於1849(道光29)年,四弟安然生於1858(咸豐8)年,他們均曾娶妻,但均未有子嗣便過世了。至於五弟應彬生於1864(同治3)年,少應倫司19歲,自幼跟隨在二哥身邊習藝,雖為兄弟,但因年齡懸殊,已情同父子。應倫司曾初次應聘修建大龍峒保安宮,當時他將幼弟帶到身邊,當作自己的助手,同時也一面?zhèn)魇诮o他絕活手藝,應彬司日後的工藝成就,其實是奠基於應倫兄長的悉心教導。因此1917(大正6)年的大龍峒保安宮大修工程,應彬司便得以獨當一面的包攬下來了。應倫司於1862(同治1)年8月15日,娶妻翁氏滿娘(1844-1928),次年便生下了長男明遠(1863-1950),之後又有次男明財(1866-1946),參男明定(1871-1944),及長女姝娘(1883-?)等,共育有3男1女。應倫司一生之中,接手工程無數(shù),當整修大龍峒保安宮時,已經(jīng)從擺接堡廣福莊遷出,住進了大稻埕的六館街,1894(光緒20)年4月因父親井泉公逝世,一度為料理喪事而遷回外員山,經(jīng)過數(shù)月的法事,才將父親安葬在觀音山公墓。而既遷回外員山後,便經(jīng)常的兩地來回奔走,其後住老家的時間稍長,而將六館街的房舍逐漸交給兒子明財經(jīng)營。應倫司一生栽培了幼弟及後生3兄弟,幼弟應彬其後自立門戶,專門接手廟宇的大木作工程,終成為一代建廟司傅。3兄弟則專門接手林本源園邸的建造工程,因有感於父親一生的恩澤,3兄弟在父親往生之日1920(大正9)年5月22日,請來道士團,日日誦經(jīng)超渡回向,法會持續(xù)長達3個月,猶不曾停歇;遺體葬在員山頂?shù)年愂瞎埂?p>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gòu)暨網(wǎng)際網(wǎng)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