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風」的使用在西周早期就已開始,稱之為「邸」。最初是為了擋風和遮蔽之用,後來不斷發(fā)展,品種趨於多樣化,不僅有高大的屏風,也有較小的屏風,也有較小的床屏、枕屏,有專用的,也有純裝飾性的陳設品。漢唐時期,幾乎有錢人家都使用屏風。其形式也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來的獨扇屏發(fā)展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疊,可開合,漢代以前屏風多為木板上漆,加以彩繪,自從造紙術發(fā)明以來,多為紙糊。屏風的種類有地屏風、床上屏風、梳頭屏風、燈屏風等;而若以質(zhì)地分則更多,如玉屏風、雕鏤屏風、琉璃屏風、云母屏風、綈素屏風、書畫屏風等等,不一而足。明代以後出現(xiàn)了掛屏,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成為純粹的裝飾品。 早期臺灣的農(nóng)業(yè)社會,因為竹材隨手取得之便利,因此有竹屏風之產(chǎn)生。
以前人將竹屏風除可做為裝飾用外,也可用來擋風或隔開、遮掩房室,有分隔室內(nèi)空間內(nèi)外之效果,更常見於陽宅消災解厄之用。以風水地理而言,屏風有藏風聚氣、趨吉避兇的功能,可用於改善居家氣場之脈動,進而改變磁場,對個人的運勢助益頗大,對家運更是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從古至今,屏風在家飾上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以屏風做個簡易的隔間或裝飾,高雅大方又具藝術氣息,兼具有藝術性及實用價值。
竹屏風的制作方式,乃使用了竹粗工的鑿、彎、折、接等技法形成架構,再以竹細工之各種竹編基本技法,編織出富有藝術氣息的竹屏風。
參考資料
竹編工藝,國立傳統(tǒng)藝術中心,民87。臺灣傳統(tǒng)工藝之美,莊伯和、徐紹仁合著,晨星,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