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工藝,主供中元普度祭祀之用?!缚醋馈故菨h食桌上具有視覺藝術的祭品,以菜肴相間或?qū)^(qū)規(guī)畫的整體擺設,承襲看席藝術的飲宴形式;「看生(牲)」則是看桌擺設的個別內(nèi)容物,制作蔬果、水族、山獸、飛禽、草蟲、組合圖案等造型,呈現(xiàn)山珍海味的美饌佳肴,保留食供祭祀的內(nèi)容傳統(tǒng)。具一次使用的祭品特質(zhì),不可重復祭拜。普度結束後,含有賜福保佑的象徵而被民眾競相拿取,可食者作分食納福,不可食者作藝術把玩。
源自中國歷代官宴文化的看席藝術,以及民間節(jié)慶極富興味的食供祭祀。臺灣移民社會將滿漢酒席為主的清廷官宴色彩融入普度祀宴,兩大系統(tǒng)融合,形成臺灣普度獨特的「看生看桌」?jié)h食習俗:以「看生」取代「看牲」稱謂、以獨立「看生臺」區(qū)別漢食桌的人物造型,強調(diào)故事情節(jié)展演與娛樂,以神仙傳奇、戲曲小說表達忠孝節(jié)義、文化象徵的議題與思想。
不同於臺灣北部多糊紙和面塑組合的造型,臺灣南部多喜牲體搭配宋江陣等藝陣的造型,呈現(xiàn)「看生」多元的地區(qū)特色。題材廣布眾生群像,作為敬獻祭品外,更隱含「悲天憐憫、度化解脫」的深層意義,契合普度精神。為表達虔誠的敬獻,工料以食物媒材為主,米面制品、魚肉素蔬、與非食材材質(zhì)搭配的復合體皆可即興創(chuàng)作;工法施以雕刻、塑作、彩繪、紙糊、拼組等技法,是綜合性的民俗工藝。
中文關鍵字:普度 , 漢食 , 看牲
英文關鍵字Pu Tu , Han feast , visual immolations , visual feast , visual figures
參考資料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譯。1981?!杜_灣風俗志》。臺北:大立。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1989?!杜_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 李秀娥。2003?!杜_灣傳統(tǒng)生命禮儀》?!概_灣民俗藝術」8。臺中:晨星。 李豐楙。1996?!垂?jié)慶祭典的供物與中國 飲食文化:一個「常與非常」觀的節(jié)慶飲食〉。收於《第四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林慶弧主編。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李豐楙。2004?!磧x禮之美、飲宴之樂〉。收於《臺灣十二生肖宴全集:生肖文化之謎?生命禮俗之旅》。張瓊慧總編輯。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宋龍飛。1985?!睹袼姿囆g探源(下)》?!杆囆g家叢刊」26。臺北:藝術家。 林保堯。2006?!睹袼嚺c生活》?!概_灣藝術經(jīng)典大系?民間藝術卷」2。臺北:藝術家。 林麗寬、楊天厚。1996。《金門歲時節(jié)慶》?!附痖T學叢刊」KM007。臺北:稻田。 施晶琳、洪瑩發(fā)。2006。〈另一個世界飲食的想像:府城普度祭品文化意涵初探〉。收於《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玉欣總編輯。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 莊伯和。1994?!杜_灣民藝造型》。臺北:藝術家。 倪再沁編。2001?!陡柲ι持溃号_灣民間工藝》?!膏l(xiāng)土文化專輯?藝術篇」2。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詔。1991?!妒车那槿ぁ贰!钢袊说纳钏囆g叢書」3。臺北:臺灣商務。 郭家冶。2007。〈臺灣普度宴看生之研究〉。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傳統(tǒng)藝術研究所。 潘魯生主編。1993。《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二:祭祀篇供品卷》。臺北:華一。 謝源張。2006。《米雕創(chuàng)作中元祭》。基?。夯∩鐓^(qū)大學。蔣炳釗。1994。〈漳浦地區(qū)鬼靈及祖先崇拜:民間信仰和文化考察〉。收於《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莊英章、潘英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祭祀文物〉。雞籠中元祭,「慶典概況」。2008年7月28日讀取。http://my.so-net.net.tw/kl88/new_page_12.htm。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http://web.pu.edu.tw/~fol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