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竹篾胎漆藝,充分利用臺灣盛產(chǎn)竹材,將竹材剖成竹篾,取其柔軟、彎曲度強、富有彈性、容易編制成型的特性,編制出堅固的器物,尤其是竹篾經(jīng)緯相錯時產(chǎn)生的幾何圖案,及上漆髹涂所產(chǎn)生的沉穩(wěn)光澤,可以充分表達出竹篾胎漆藝的形與色。近年來在政府大力推動下,竹編工藝有計畫性的傳習,日益蓬勃發(fā)展,可惜竹編作品因材質(zhì)保存不易,因此利用天然漆髹涂在竹編作品上,既能在竹編作品上作髹漆加強保護、堅固胎體之外,也讓漆器創(chuàng)作展現(xiàn)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
王世襄在「清代福建工藝三、五事」中指出,使用桂竹劈成薄篾片作為經(jīng)緯,編制成各類器物,用漆作為表面裝飾,直到今天,福州的籃胎漆器仍為工藝特色之一。
臺灣先民自福建渡海而來,早期一切民生日常用品、傳統(tǒng)精致漆器及制作技法,也隨著移民而植入,因此開始就地取材、自制生活所需器物的生活,這些漆器,大多從福建舶來或唐山師父在臺制作,如佛像、紅眠床、櫥柜、梳妝臺、禮籃、果盒等,而這些漆器是習俗與宗教信仰中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臺灣盛產(chǎn)竹材,因此竹籃編制物便成為墾荒初期的實用、儉樸的日常生活用品。直到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對臺灣解禁後,大量精致的竹制品從泉州、廈門等地大量輸入,可見竹制品在臺灣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臺灣的籃胎漆器最常見的是「禮籃」,或稱為「謝籃」,由於先民來自不同地區(qū),因此臺灣的籃胎漆器也分為二類,但是胎體造型及編制技法差別不大,其一為通體髹涂紅漆;另一則較為精致,通體髹涂紅、黑相間的色漆,并在黑漆上描金,并彩繪上花、鳥、桃等吉祥圖案。禮籃在禮俗上市作為盛裝禮品的器物,在婚禮及慶典上是極為重要的道具,因此禮籃的形式風格仍保留至今。
以下就籃胎漆器的制作技法,簡述如下:
1.胎體制作:以竹篾編制器物胎體,注意胎體的支架及編制弧度,以免變形。
2.整理胎體:檢查胎體編制的緊密度,修剪多余的竹篾。
3.固胎:在竹篾胎體內(nèi)外,均用漆刷髹涂生漆一遍。
4.填漆灰土:竹篾胎因材料及編法,常產(chǎn)生較大的空隙,所以胎體內(nèi)外必須先用生漆及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填埋,以鞏固胎體。
5.貼布:施作部份為內(nèi)胎及緣口部分,有防止漏水的作用。使用米糊及生漆混合而成的黏著劑,將錦織布黏貼在整個內(nèi)胎及緣口部分。
6.整修:削去多余的布。
7.粗漆灰土:將生漆及粗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使用木刮刀或硬毛刷在貼布處刮平,等乾後,用砂紙研磨;再刮一次粗的漆灰土後,陰乾。
8.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9.細漆灰土:將生漆及細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使用木刮刀或硬毛刷在貼布處刮平,等乾後,用砂紙研磨;再刮一次粗的漆灰土後,因乾。
10.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1.下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
12.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3.中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
14.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5.上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到此內(nèi)胎及緣口的制作工序完成。
16.為了加強竹材的特色及編制的紋飾技巧,大部分的作品只使用生漆一再擦拭,視創(chuàng)作作品需求之色澤及亮度,達到所需為止。色彩表現(xiàn)部分,可在表面胎體部分彩繪,增加設(shè)計及美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