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由於石材取得容易、制造價格便宜的特質,因此石雕制品深入民間的日常生活中。谷物是人類的主食,種植所得的谷物收成後,便置入石臼中搗舂。石臼就是將大塊石頭的外表雕成圓柱形或長方形,從上方中央處挖鑿一個半圓球形的凹槽,作為盛裝谷物加工的容器,此外,還會搭配木杵或石杵使用。
石臼有大小不同的形制,大型有「腳踏精臼」、水碓,另有中、小型石臼,因使用者的經濟能力、需求,以及操作模式或功能不盡相同,分述如下:
「腳踏精臼」是早期臺灣大戶人家或代工兼制米粉、年糕的農家,由於需求量大,因此便采用「腳踏精臼」取代人力舂米,以節(jié)省時間及人力資源。
腳踏精臼的石臼最大容量可達五斗以上,一般都將石臼埋進土里,操作使用時以腳及體重施力於踏板,利用杠桿原理使另一端的木杵或石杵揚起,當放腳後,杵便會急速落下而舂搗石臼內的谷物,如此反覆操作就可以供谷物脫殼、精白、搗揉等目的使用。
水碓,又稱為「勺碓」,是一種水力石臼,在臺灣部分水源豐富地區(qū)的農家,以流水沖力的重量取代腳踏精臼的人力,以節(jié)省人力。
水碓也是利用杠桿原理,一端是木杵或石杵,另一端則是斜切口的木制水箱;當水注入水箱,重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杵也隨之緩慢提升,最後抬高至頂點,此時,木箱因水的重量傾斜到水溢出的程度時,因重量頓時減輕,杵即時落下并搗碎石臼內的谷物或糙米,同時,水也不停的流入水箱中,反覆相同的流程,這是最簡單、經濟、省力、連續(xù)動作的水力機械。
中、小型石臼可用來將炒熟的花生搗碎成「土豆麩」,加糖攪拌,供老人拌飯食用;逢年過節(jié)時,按臺灣民間習俗必須作紅龜粿或鼠麴粿為祭拜祖先的供品,里面包的餡料就是將花生、芝麻或紅豆,以中、小型石臼搗碎而成的;有些人會將檳榔放入中、小型石臼中搗碎,再以荖葉包著供自己或招待客人食用。
臺灣地區(qū)的原住民也經常以石臼小米、花生或打米脫殼、打麻糬等,打擊時有經驗的原住民婦女甚至會敲出有節(jié)奏的打杵樂哦!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