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最早的土地公廟建筑形式,從最早期以石板搭建的「石棚」,到後來以石塊搭建石室祭拜,隨著先民生活逐漸安定與經(jīng)濟較為寬裕的情況下,因感謝土地公長期的庇護,於是將昔日的石棚、石室加以翻新,改建為較具規(guī)模的小祠或土地廟,而先民所膜拜的「靈石」,也被土地公雕像所取代而消失。
「石棚」土地公,俗稱三粒石土地公,搭建的形式因臺灣各地居民取材及風俗民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有最原始的將土堆成「土社」的形式,也有立石為社,就是由三粒石塊或多塊石頭排列而成的「石社」形式,卻因三粒石年代久遠有坍塌之虞,便以水泥將石塊黏合固定,甚至有些加了紅磚、鐵皮共同堆組在一起。有些三粒石土地公還會覆上紅布,祭拜土地公的居民們會在橫石上頭,以一小石塊壓住金紙,以表示對土地公的酬敬之意,石棚前設(shè)置香爐讓民眾插香用;通常石棚大都建在大樹下,不知道是不是先民體恤、感恩土地公,讓土地公免於日曬的美意呢?
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臺灣各地仍有「石棚」土地公,卻因改建而逐漸消失中;目前許多鄉(xiāng)村及臺北的林安泰古厝、花蓮石雕博物館中仍保存有「石棚」土地公。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