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漆陶擷取和民族兩大工藝,即陶藝、漆藝之優(yōu)勢,利用陶胎經(jīng)過高溫不氧化、變形的特點,免去木胎貼布打底的步驟,縮短傳統(tǒng)漆器制作繁復的工序與工時;陶上釉以漆代替,或一邊以漆,另一邊以釉之復合媒材表現(xiàn),制作出來的漆陶,不但改良、創(chuàng)新,且已成為新時代的潮流,廣受喜愛。
早期在陶胎上漆時,漆不能直接直接髹涂胎體面上,而必須采用「燒付法」,也就是俗稱的「烤漆」方法。這種做法是將素燒完成的陶胚,在表面以天然黑漆加上不含水分的石砥土粉混合,攪拌後均勻的厚涂,放入窯內(nèi)以150度燒烤二小時,漆即能快速乾硬、強烈附著,且永不脫落。
天然生漆乾燥的方式有自然乾燥、加溫乾燥二種,漆陶的創(chuàng)作最好采用加溫乾燥的方式,不僅能讓生漆顯色一致,更能讓漆、陶緊密結(jié)合。漆陶的制作工序,簡述如下:
1.陶胎制作:練土、拉胚成型後,將胎體陰乾,進窯素燒1100~1230度後,以低於100號的砂布或砂紙研磨,將留在陶面顆粒磨平,使胎體表面留下孔洞,以利髹涂生漆時能牢固附著;再以濕抹布將胎體擦拭乾凈,不留塵埃。
2.打底固胎:用精制生漆與松節(jié)油或樟腦油混合稀釋,用發(fā)刷平均薄涂胎體二層,防止?jié)B水。
3.燒付烤漆:以無油、有油黑漆或色漆,加砥土粉不加水混合調(diào)制,薄涂於陶胎上,進窯以攝氏150度燃燒1.5小時。
4.打捻:以傳統(tǒng)的板豆腐去皮、脫水或蛋清,加熟漆(黑漆、透明漆)混合練制絞漆。再以塑膠袋包付軟質(zhì)的布或紙,搓揉成球狀,沾取絞漆輕輕拍打、或刮、或畫、或滴在胎體上,造成凸起的小山丘或土堆狀的紋樣。
5.髹涂漆:以相同或不同色漆髹涂於胎體上數(shù)層,每層髹涂後,最好進窯烘烤,以利於漆層乾硬。
6.灑金銀粉,貼金銀箔:制作上若需裝飾漆器,可在髹涂完成後,暫時不進窯烘烤。先置放陰室至稍乾微黏時,以粉筒或毛刷沾附金銀粉末,灑在需要裝飾處,或貼金銀箔。
7.黑漆髹涂:以深色漆將胎體面髹涂二次。
8.粗磨:以水砂紙#320、#600、#800逐次磨平。
9.細水磨:以#1000、#1200、#1500、#2000水砂紙將漆面打磨至平滑,并以海綿或棉布擦拭表層乾凈。
10.打蠟:早期以布沾取花生油及細瓦灰用力擦磨、推光數(shù)十次,至器體光亮為止;現(xiàn)則改以棉花、不織布沾蠟推光,用力擦磨數(shù)十次後,擦拭乾凈,再以肥早水洗凈。
11.摺漆:精制的生漆以松節(jié)油稀釋,以棉花沾取作全面的圈狀擦拭,再以衛(wèi)生紙或紗布擦去多余的生漆,只留肉眼看不見的生漆留在毛細孔內(nèi)。
12.推光:打蠟、擦漆共重復四次,第五次以超微粒白蠟擦磨,再以鹿角粉、鈦白粉指磨即成。
以漆藝技法,將極致之美加諸陶胎,陶器除了釉之加飾外,又多了一個更寬廣的揮灑空間,臺灣漆陶「世界尚無,唯有臺灣有」之本地特有文化,期許不久的將來會被稱為具有國格的「TAIWAN WARE」。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