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自鄭氏時期(1662-1683年)開始,大量的漢移民自中國閩、粵兩省來臺開墾定居。起初服飾文化與原鄉(xiāng)無異,服飾布料多由大陸進口,漸漸臺灣發(fā)展出小型的染織工業(yè)。在清領時期(1684-1895年),男子在正式場合以袍最為普及,穿著時袍服外加襖或褂或背心,勞動平民多服衫、褲。漢族男子依照清制,剃發(fā)留辮。婦女服飾以衫、裙為主,隆重場合以成套的衫裙,上飾以刺繡花邊,注重緣邊裝飾。婦女下裳,以紅色為貴。流行百褶裙,在節(jié)慶或婚禮時則加飾云肩及鳳冠,官家或有錢人家的女兒穿著大紅的蟒襖及霞帔,平民則穿比較華麗的盛裝為禮服,勞動時穿衫、褲。婦女頭飾,以各式的金銀珠玉發(fā)簪或用眉勒。福建漳州、泉州來臺婦女大都纏足,穿著繡花弓鞋,俗稱三寸金蓮。客籍婦女不纏足,平日著以衫、褲,滾邊簡單,服色樸素,以藍、黑為主。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時,臺灣民間傳統(tǒng)服飾沒有多大改變。1910年代以後,服飾呈現(xiàn)多樣化。臺灣除了受到中國進入民國時代的影響,主要也受到日本及西化的服裝風潮影響。男子剪去發(fā)辮,禮服仍以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小帽或西式禮帽,平時著以衫、褲,工作時頭纏包頭巾或戴斗笠。男性年青人和都市人開始穿著西裝,少數(shù)也穿著日式服裝,年紀大者及一般百姓仍著傳統(tǒng)服飾。婦女服飾變化較大,上衣已日趨合身,年輕婦女多穿褲裝搭配合身的長衫,緣邊較為簡化,僅以細布條鑲邊裝飾,正式場合仍著裙裝,此時裙子也開始從圍裹式的馬面裙,簡化成套穿式的西式筒裙。婦女自1910年代起,不再纏足。
1920年代以後,服飾最多樣化。傳統(tǒng)式樣、日式、西式,甚至中西合璧的款式皆可見。男子著西服漸漸普遍,但鄉(xiāng)間或從事勞動工作者,仍穿著傳統(tǒng)的對襟衫、褲。年輕女子流行喇叭袖的短衫,下穿至腳踝長的西式筒裙,也流行和服或洋裝。不過中年以上婦女仍著傳統(tǒng)服飾,但此時大襟衫上的緣邊裝飾近乎沒有,花色及布料的選用已受到日本影響。1930到1940年代,男子普遍穿著西裝,臺灣婦女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旗袍與洋裝是此時期婦女的主要服飾。1945年臺灣光復以後,整個社會受到西化潮流的影響,服飾也隨著西方的時尚不斷的變化流行。
中文關鍵字:袍 , 衫 , 裙 , 刺繡 , 旗袍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