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每年農(nóng)歷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乞巧節(jié)」,也是「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或「天仙娘娘」。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族群中有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織女的姐姐們同情牛郎、織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讓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由此,才發(fā)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hù)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作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xí)俗,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離開後,只剩下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閑神」,平時(shí)下凡來閑游亂逛,相傳七星娘會抓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民間信仰七娘媽為兒童之守護(hù)神,以為十六歲以下的兒童,均受七娘媽之庇護(hù)。在兒童周歲前後,前往寺廟祈愿七娘媽,并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掛在兒童頸上。父母為孩子許愿,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十六歲,必至廟中還愿。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shè)香案,并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等到子女滿十六歲時(shí),就在「七娘媽生」此日「脫絭」,前往寺廟還愿,供拜面線、粽類,答謝七娘媽多年來之庇護(hù)。
七夕當(dāng)天,家家戶戶,為祈求子女長大,虔心祭拜七娘媽。於黃昏時(shí),在家門口,供拜雞酒油飯、牲醴與軟粿,還有蘭花、鳳仙花、圓仔花(千里紅)、雞冠花,或供茉莉花、樹脂等。此外,還可以供拜生果、-、人造花、胭脂,祈求家中多子多孫喔!
家中若有成年者,準(zhǔn)備粽類、面線、與「七娘媽亭」祭拜。父母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十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其意表示子女成年。婆姐,傳為臨水宮夫人女婢。)或「出鳥母間」(鳥母,據(jù)說是七星娘娘所托照顧小孩的仙鳥),每次繞過,父母撫摸子女頭頂并給予祝福。儀式結(jié)束後,焚燒金紙、經(jīng)衣(印有衣裳之紙),同時(shí)也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xiàn)。最後,將生花、-、胭脂,一半撒上屋頂,一半留著自己使用,相傳,婦女能因此而更加美麗呢!
在-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云林縣斗六鎮(zhèn)的濟(jì)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xiāng)的福濟(jì)宮,都是香火鼎盛的廟宇。
參考資料
下一篇:外貿(mào)逆差對股市影響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經(jīng)常喝王老吉好嗎?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