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
分類: 居家安全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4-05
閱讀 :220
燃放鞭炮已成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節(jié)慶娛樂都以放鞭炮來慶祝,流行于全國各地。那么,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呢?下面就讓小編來介紹一下吧!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如下: 1、鞭炮與桃符、春聯(lián)一樣,最早是用來驅(qū)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時期,人們過年時候燃放爆竹就已經(jīng)形成了習俗?!肚G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這個習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边@也是后來人們在春節(jié)燃放鞭炮的由來。由此可見,“爆竹”一詞的本意是焚竹而爆。火藥發(fā)明之后,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燒,產(chǎn)生“爆仗”。不過,這時人們?nèi)匀灰恢毖赜谩氨瘛钡慕蟹?,直到今天?、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藥,內(nèi)藏藥線,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們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只不過在工藝上有所改進,在花樣上有所翻新罷了。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制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因為成串的爆竹放起來聲音持續(xù)時間長,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發(fā)出的響聲,因此也就稱它為“鞭炮”。3、民間的一種說法: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挨門竄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年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4、春節(jié)放鞭炮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個漢族傳統(tǒng)民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相傳是為了驅(qū)趕一種叫年的怪獸。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鞭炮,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這聲聲爆竹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放鞭炮是源于驅(qū)除鬼怪的行為的,但是今天人們過年放鞭炮是為了喜慶,因為鬼怪被趕跑了,晦氣也被趕跑了。明清兩代,爆竹更為流行,花色品種也不斷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興放炮,到子夜零時達到高潮,爆竹聲震耳欲聾,響徹天宇。過年,無論貧窮富貴,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舊布新。以上便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于春節(jié)放鞭炮的由來的一些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生活危險品的知識。請您多多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