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謝謝邀請。我大概了解也曾參與的只有中文辯論賽制,美國議會辯論賽制和英國議會辯論賽制。關(guān)于中文的,豆瓣里有個很好的帖子,可參考這里:douban/group... 一、美國議會制辯論顯得比較符合常規(guī)。每輪不管多少支隊伍參賽都是兩個隊為一場進行,一正一反。規(guī)模大的可能會有五十場以上同時比賽,正反方的地位由組委會決定。每隊由兩名隊員組成,一辯和二辯各八分鐘輪流發(fā)言,最后各隊的一辯再做一個四分鐘的總結(jié)陳詞。除總結(jié)階段以及每次發(fā)言的第一分鐘和最后一分鐘之外,其余時間對方經(jīng)允許可以有每次15秒的提問、詰難或反駁。評委由各校帶隊教師擔任,一般是三位(到四分之一,半決賽和決賽則分別安排五、七、九名評委),其中一位會被臨時推選為評委-。他/她的主要作用只是宣布開始和結(jié)束以及最后公布勝負結(jié)果,辯論過程中也可制止某位選手的-行為,但這種情況發(fā)生的概率很小。評委每個人獨立打分并判定本場比賽勝負,賽后有5到10分鐘的交流協(xié)商時間,此時雙方選手和觀眾(如果有的話)離場。很少有評委會改變自己對勝負結(jié)果的立場,如意見不一致,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評委-并沒有決定權(quán)。我經(jīng)歷過評委協(xié)商時間最長的是30分鐘,那是我們和廣外之間的辯論。在走廊里等了N個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評委們才出來宣布,廣外獲勝。 初賽一般是8輪。比賽的進程跟圍棋的個人賽類似,就是從第二輪開始勝者跟勝者比,敗者跟敗者掐。正反方的地位也跟執(zhí)黑執(zhí)白一樣輪換,估計有電腦編排。初賽中脫穎而出的16支隊伍進入淘汰賽再捉對兒廝殺,直到剩下最后兩隊。外研社舉辦的全國英語辯論賽決賽在會議大廳舉行,有-錄像,會邀請諸如英國或美國駐華大使以及央視英語頻道節(jié)目主持人等嘉賓前排就坐。一般情況冠軍將赴倫敦參加世界大學生英語辯論賽,亞軍去參加澳大利亞的英語辯論賽,第三名去新加坡參加亞洲大學英語辯論賽。2004年之前,全國分五個大區(qū)預賽,每個賽區(qū)決出前四名到-參加決賽。2004年之后,只要在截止期前報名并交納報名費即可參賽。我們參加過的幾次比賽,每次參賽隊伍都在百支以上。開始兩年只有前16名獲獎,后來只要初賽成績勝率在50%以上即可獲三等獎。我們運氣很差,隊伍最強的時候也不可能打入前16,最好成績是第39。后來獲獎面寬了,我們卻連一半的勝率也拿不到,只是后來參加過一次湖北武漢舉辦的地區(qū)性英國議會制的辯論邀請賽,勉強勝負各半獲得三等獎。 賽程安排的非常緊張。賽前有大會輔導專家講解賽制,因為每次都有許多隊伍是第一次來-參賽。然后有表演性質(zhì)的比賽,一般是從國外請來的優(yōu)秀辯手。記得一次辯題是公共圖書館應(yīng)不應(yīng)該擺放有關(guān)性的書籍。反方剛說,“If I broug-t my c-ild wit- me, w-at can I do?”正方就說,“It"s a place for you to read, not to do st- else.”惹得全場忍俊不禁。接下來是模擬比賽,讓選手和評委們都熟悉整個過程,同時也要熟悉場地,因為每輪的辯題都是半個小時前大家集中在一個會議廳宣布,然后每支隊伍的參賽地點和每個評委的裁判地點就貼在周邊的墻上。你得先記好場地看好時間,然后再和指導教師準備辯題。一百多支隊伍比賽,其亂可知。不過外研社組織的不錯,亂中有序。每個指導教師都得做評委,但每輪總會有一定數(shù)量的輪空,因為組委會專門外聘了一些外籍教師,辯論專家以及世界大學生辯論理事會的評委和裁判來參與一定場次的裁判工作,以保證起碼的質(zhì)量。初賽8-致三天賽完,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有比賽,所以保證休息好很重要,同時午飯也不能吃的太飽。 外研社的飲食住宿條件以及娛樂放松設(shè)施超贊,后勤保障工作無可挑剔。 二、相比之下,英國議會制辯論的游戲色彩更濃一些,這是個人感覺。每場比賽由四支隊伍八名辯手構(gòu)成,兩支正方,兩支反方。先后與正反的位置每輪更換。一開始還真不習慣,因為無論作為正方還是反方你的戰(zhàn)壕里都有兩位戰(zhàn)友是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而且,盡管是戰(zhàn)友,但碰上難纏的辯題很難找到足夠多并且合適的論據(jù),如果你隊排在后面發(fā)言將有可能面臨無話可說的尷尬。評委不僅僅判決勝負結(jié)果,還要同時給四支隊伍分別打分,所以正反之間要明斗,先后之間有暗戰(zhàn)。每個人只有一次發(fā)言機會,每次七分鐘。在辯論過程中,每個辯手要面對四位對手的詰難。從2010年起,外研社舉辦的全國英語辯論賽也采用了這種賽制。有報道提到外研社社長于春遲認為,英國議會辯論賽制符合國際標準,要求選手有很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英文表達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我個人的看法是,其實這兩種賽制的本質(zhì)區(qū)別并不大,或者說對比賽結(jié)果的影響不具備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換句話說,優(yōu)秀的隊伍參加哪種賽制成績都不錯,綜合素質(zhì)差的大多會落在后面。盡管評委們事先也會集中學習,有專家講解評判標準,細分N項紀律M項注意,每人也都發(fā)了相關(guān)材料。但是,做評委這項工作的確有很大程度的主觀性。尤其是當某兩支隊伍旗鼓相當?shù)臅r候,最后決定性的因素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印在評委手冊上。 不過越往后,評委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會越高,有實力的隊伍被冤殺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各種賽制的特點。 1.上面我提到英、美賽制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大,但是有技術(shù)性不同。 美國式辯論事先不知道辯題。每-布辯題后有30分鐘的準備時間,指導教師可以和自己的隊員研究討論對策。但是,顯然指導教師只能提出一個粗線條的框架,細節(jié)要由隊員們自己完成。辯題之下應(yīng)該至少有三個arguments支撐本方的立場,每個argument也應(yīng)該有不少于兩個具體例子去充實。指導教師能提出并得到隊員認可的主要arguments,每個argument至少想出一個例子,就很不錯了。這些,根據(jù)經(jīng)驗必須在8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剩下的時間要留給隊員想更多的例子,如何連接這些例子,一個argument如何向另一個argument過渡,開場詞,結(jié)束語以及對方可能的攻擊點等等,然后要用他們自己能夠辨認的文字符號記錄下來,最后一定得留幾分鐘能夠體面地走到賽場,而不是跑得像逃兵。 英國式,雖然也不公布辯題,但是提前隨邀請函告知范圍。比如08年武漢那次地區(qū)性邀請賽的四個范圍是:安全套進校園,-就二戰(zhàn)道歉,網(wǎng)絡(luò)歌曲下載以及塑料袋污染。辯題也是在一個會議廳同時向所有參賽隊伍公布。之后,辯手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但指導教師不可與自己的隊員接觸,而且每支隊伍都不得和其他隊有溝通交流,無論是正方或反方。這個準備起來就比較麻煩。因為,第一,有的范圍你不大好確定具體的辯題會以哪一個角度切入。比如關(guān)于網(wǎng)絡(luò)歌曲下載,他會注重道德層面還是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方向?會不會限定到版權(quán)保護,有償無償,蛋糕切分等比較狹窄的方面?第二,你不知道自己將是正方還是反方,也不知道先后順序。這意味著,每一個范圍都得做大量的工作,必須將所有的方面都考慮到才行。當然,好處是你可以以近乎專家的態(tài)度深入了解研究平常不大會仔細考慮的問題。比如,正是在準備有關(guān)二戰(zhàn)道歉問題時,我個人才突然意識到為什么當年-政府不要日方的戰(zhàn)爭賠款。這并不是泱泱大國要大度的問題,也根本與外交事務(wù)需要無關(guān)。八年抗戰(zhàn),我-軍民死傷無數(shù),家破人亡,哀鴻遍野,-解剖,細菌實驗,東北萬人坑,-屠殺……,一樁樁,一件件都是血債,血債豈能用金錢來賠償。 2.中文辯論與英語辯論的差異。 中文辯論我只參與過一次半,其他就是電視上收看。就本質(zhì)而言,各種辯論賽制都差不多,“辯的就是一個理”。不過從不同的層面來看還是有一些值得重視的差別,分述如下: a)真實性。個人感覺,英美辯論賽具有源自社會生活很實在的基礎(chǔ),很容易讓人假戲真做。賽制的默認設(shè)定就是正方為政府。許多辯題的內(nèi)容往往就是“本屆政府”將要推行的政策,從應(yīng)對全球氣候變暖,某國際組織應(yīng)驅(qū)逐某成員國,到停止購買某國國債,廢除死刑以及免費-公共圖書館等等。而反方就是議會兩院,他們正在審理政府的議案,所以一開口就是“T-is -ouse believes...”。就針鋒相對而言,這也像是一場政府舉行的聽證會,雙方各自擺事實,列數(shù)據(jù),講道理,同時極力挑對方的漏洞。相信-同學和他的前任們都是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想來有不少人會認定自己將來一定能入主白宮。這種角色扮演的游戲可以讓人很快入戲,每個人都能清楚地夠為“本方利益”極力爭辯。由于有這樣的辯論背景,除了邏輯性之外,公平性、合理性或可行性也會成為辯論焦點之一。因此如果說英、美辯論的題材并不更廣泛,但內(nèi)容則顯得更充實。 反過來看中文辯論,正反方只是單純地站在一個辯題的兩邊。如果出現(xiàn)“金錢是萬能的”這樣的辯題,即使你并不認同,但是作為正方也只能全力以赴。盡管不時會有精彩華麗的場面出現(xiàn),但難免某些時候給人以虛和空的感覺。 b)對抗性。中文辯論賽制通常每方有四人參賽,一般都設(shè)有攻辯和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因此直接對抗的機會更多,火藥味更濃,同時辯手個人才智的展現(xiàn)也會更充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文辯論難度更大,因為在自由辯論過程中,面對對方“辯友”的詰難,你無法回避。觀眾和評委都在等著看你如何-。英美辯論則規(guī)定每方每位辯手在對方每一次發(fā)言環(huán)節(jié)中至少要提出兩個問題,發(fā)言方也至少要對兩個問題做出回應(yīng)。但是,正因為沒有攻辯和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回應(yīng)不必馬上進行。這也成為雙方的慣用伎倆,就是一方事先準備或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當對方滔滔不絕,尤其當評委和觀眾有贊許反應(yīng)的時候迅速拋出,以擾亂對手爭取緩解不利于己的形勢。而發(fā)言方則可以繼續(xù)自己的闡述以擴大戰(zhàn)果,同時可以輕輕擺手示意對方坐下,最多說一句“我稍后再回答你的問題”。這樣可以給自己的頭腦一個回旋的余地。不過,該隊員如果“稍后”忘記了或者時間不允許而沒有完成至少兩次的回答則會被扣分。 由于中文辯論的辯題一般是事先指定的,隊員們可以有“背誦”的準備,自由辯論環(huán)節(jié)則可以考驗一個辯手的“即席”能力。所以這樣平衡的安排是合理的。英美辯論賽制使得比賽過程顯得更“斯文”一些,對抗性的力度稍差。 c)人文性。主持英美辯論賽的評委在每場辯論前會領(lǐng)到一份表格,除了要填最終勝負結(jié)果,還要給每位選手打分。這樣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優(yōu)秀辯手的確定就具備了扎實的數(shù)據(jù)基礎(chǔ),因為8輪初賽下來會有24位評委給你單獨打分,而且兩場比賽遇到同一位評委的概率很低。這些分數(shù)的相加就非常具有客觀性,于是很多優(yōu)秀辯手并非出自冠亞軍隊。09年的優(yōu)秀辯手之一徐杭平所在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隊甚至連前16名都沒進入,他們獲得第17名。優(yōu)秀辯手一般有機會赴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做短期游學。我沒有擔任過中文辯論賽的評委,不大清楚最后優(yōu)秀辯手確定的機制,只是憑感覺認為主觀性的程度可能稍大一些。 中文辯論賽的場面一般更隆重,有些地方的評委數(shù)量多到夸張。但是賽后的點評往往是由評委-一個人宣讀。這種點評更正式,更講究措辭,更注重影響,所以表達出來的意見相比隱藏的恐怕只有冰山的半角。英美辯論賽也是由評委-一個人宣布比賽結(jié)果并作簡單點評,但是在這之后還有非常輕松的,“課余式”的交流。尤其是在初賽階段,辯手們不會輕易讓你離開。特別是有個別非要“-”的辯手非得讓你講出他們失敗的理由。這些都可以理解,因為誰都不喜歡失敗,同時也很想為下一場賽事積累經(jīng)驗,總結(jié)教訓。但是這樣一來,評委們無不如履薄冰,集中全副精力對待每一場比賽。通常大家都會準備幾頁A4紙在每頁中間劃一條豎杠,然后將得分點記在左邊,扣分點記在右邊。重要的原話也要記錄在案,如此才能非常有底氣地參加辯論賽后辯手與評委之間的“辯論”。個人認為這樣非正式的交流更有意義,對雙方都是很好的體驗,會促進大家共同進步。答案 2:
大的方面分為Parliamentary Debate和Policy Debate,前者的辯題范圍比較廣泛,時事熱點、哲學命題都可以拿來辯,題目范圍幾乎沒有限制,很難提前準備,多是在開賽前才告知具體題目,評委多是專業(yè)評委;后者辯題相對比較固定,有的辯論賽甚至有固定不變的題目,這需要對特定問題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評委則有一部分對辯題缺乏了解的外行,強調(diào)對聽眾的說服。 Parliamentary Debate分為American Parliamentary和Britis- Parliamentary,區(qū)別參見西夏馬幫的解釋,Policy Debate比較有名的是Karl Popper Debate idebate.org/standard...。另外法律界還有一些英文模擬法庭辯論賽,將書面辯論和口頭辯論結(jié)合起來。 對于中文辯論賽的組織,我看法有些負面,一個是辯題選得比較無聊,有時逼著一方詭辯,另一個是老請余秋雨這樣自己邏輯就很差的名人做評委進行點評。認識幾個律師是前辯手,都對過分追求華麗言辭、排比“貫口”的風氣有些不滿,“誰讓評委凈是作家呢”。下一篇:你會喜歡上?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知可以學下-HI的聊天功能,選擇某句文字進行回答或評論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