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先說說古代君王統(tǒng)制國家的手段:
1.以儒家提倡的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構建社會道德體系。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nèi)容。達到統(tǒng)治者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2.以儒家為外衣包裝的法家來構建治理手段。法家主張以法為本,除國君以外,一律受法律的約束,主張用嚴刑酷法來穩(wěn)定社會秩序,加強中央集權,從而是國家富強。統(tǒng)治者將法家的思想用儒家的外衣包裝后,達到法治健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個人覺得法家不好被統(tǒng)治者控制,所以除了強勢的開國君主比較注重法家思想外,其后無一例外的儒家成了最后的勝利者就是這個原因。但是以儒家的仁孝為大義樹立國家的道德榜樣,以法家的法治來治理國家的手段是歷朝歷代的通用方法。
以史為鏡,法家更講究“以德報德,以怨抱怨”,有功應該褒獎,有過就該懲罰。事實上歷朝歷代以來中國也都是實行以德報德,以怨抱怨的方針,當然在文學界及教育上更多人提倡以德報怨,這是因為教育的需要和統(tǒng)治都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千萬別以怨報怨,反了可是萬萬不行的!
哥更相信做人應該以德報德,以怨抱怨。
答案 2:
覺得孔子已經(jīng)總結得很好了。
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不用說了,這是基本的處世要求,也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底線。從古到今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能突破良知底線實施以怨報德的人是很少的,大多是過于詭異的三觀或者過于詭異的環(huán)境(比如文·革)的產(chǎn)物。
以直報怨,我的理解是說,如果此人和你有怨,那就就事論事,按照正道的標準來進行判斷,不要以怨抱怨,那樣顯得小肚雞腸,也不要以德報怨,那樣顯得過于圣母,該怎樣就怎樣,就像他和你并沒有過瓜葛一樣。
其實我信仰-教,圣經(jīng)告訴我們,有人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給他打,但我覺得這是一種道德召喚而非道德準則,可以去向往去景仰去靠攏卻無法完全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去照準執(zhí)行,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能做到以直報怨,應該至少可以無愧于心了。
至于以德報德,許多許多血緣之外的美好感情應該就開始于某一刻的被感動,當一個人對你好的時候,盡可能對他/她好吧,世界會因此變得更溫暖一點。
下一篇:新知目前的產(chǎn)品問題,邏輯問題?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新知,個人頁面上,是不是還少一個分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