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清宮收藏,承襲自宋、元、明三朝宮廷,再加上清朝的收集,文物極為豐盛。中華民國成立,一直留住在紫禁城北部的內(nèi)廷中。民國三年(1914)政府在紫禁城南部的外廷設(shè)立古物陳列所,并將前清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撥交該所。民國十三年(1924)馮玉祥進駐北京,命溥儀遷出紫禁城,設(shè)置「清室善後委員會」,聘任李煜瀛(石曾)為委員長,使得文物不致繼續(xù)流失。
次年(1925)雙十節(jié),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同時展開展覽;其下分轄古物、圖書兩館,圖書館又分圖書、文獻兩部。十七年(1928)六月,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國民政府命易培基接管故宮。十月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故宮正式成為國民政府之下的一個機構(gòu),院下分設(shè)古物、圖書、文獻三館。
民國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北方局勢動蕩,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南運上海的文物共分五批,總計運出13,491箱,同時也附帶運出了分藏於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jiān)的文物6,066箱。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爆發(fā),故宮將八十只鐵箱文物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最後運往四川巴縣,。
其次上海戰(zhàn)事失利,南京故宮搶運出文物16,000余箱,包括古物研究所和頤和園的,分別由水陸兩路撤離。水路首先經(jīng)由長江,抵重慶南北兩岸的倉庫,後又西運樂山。陸運撤離的文物用火車載運,運抵陜西寶雞,又用卡車運達峨嵋。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另一根源,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二十六年(1937)十一月,中博籌備處的文物箱件也水運西遷,首先運抵重慶。二十八年(1939)後,運抵四川南溪。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投降;故宮先後將巴縣、峨嵋、樂山三地的文物集中到重慶,然後再運抵南京。中博籌備處的文物也全部運回南京,政府將古物陳列所撤銷,該所南遷的文物撥交中博籌備處。
三十七年(1948)秋,國共戰(zhàn)爭形勢逆轉(zhuǎn),故宮和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博籌備處決定挑選文物精品運往臺灣。該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軍載運駛離南京,抵達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軍載運。故宮運臺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遷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頗多精品。中博籌備處運臺的有852箱,也多是精品。
運臺圖書文物,政府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lián)合管理處。聯(lián)管處將文物遷往臺中縣霧峰鄉(xiāng)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 由於北溝場地有限,交通不便,無法發(fā)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因而決定遷建新館;院址選定在臺北近郊的外雙溪。五十四年(1965)新館興建完成,行政院頒布「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臨時組織條例規(guī)程」,任命蔣復璁為院長。
總計兩院來臺文物,原故博部份,有器物46,100件,書畫5,526件,圖書文獻545,797冊件;原中博部份,有器物11,047件,書畫477件,圖書文獻38件,共計608,985件冊,堪稱數(shù)量最龐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資產(chǎn)。除了上面原兩院文物外,還有部份來自後來的新增。途徑有接收別的機關(guān)移交本院、外界捐贈及收購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品類繁雜,可分為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文具、印拓、錢幣、繪畫、法書、法帖、絲繡、成扇、善本書籍、清宮檔案文獻、滿蒙藏文文獻,以及包括法器、服飾、鼻煙壺在內(nèi)的雜項等類別。其數(shù)量:
銅器-5,982件繪畫-5,256件
瓷器-25,303件法書-2,956件
玉器-11,763件法帖-1,212件
漆器-708件絲繡-278件
琺瑯器-2,508件成扇-1,650件
雕刻-374件善本書籍-176,690冊
文具-2,389件清宮檔案文獻-386,727冊件
錢幣-6,952件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
雜項-12,900件印拓-7件
這些收藏品不但包括了中國歷代工藝藝術(shù)的精品,同時也大量收藏清宮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下屬的各式作坊,爲皇室制作設(shè)計的優(yōu)美工藝品,也收藏了許多民間杰出工匠的作品,反映出中國民間的工藝美術(shù)水準。
參考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wǎng)站:.npm
下一篇:周鈞亭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日據(jù)時代-美術(shù)運動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