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860年北京條約迫淡水開港之後,大稻埕因地利之便,迅速取代艋舺逐漸繁榮,從此外商群至,本地巨賈蔚起。日本統(tǒng)治臺灣以後,大稻埕仍是臺北最繁榮的商業(yè)區(qū),近代建筑的連棟店鋪精雕細琢,富豪商號的獨棟建筑也氣派非凡,整座大稻埕商圈好像巴洛克建筑的移植,可謂典雅精致的歐風城鎮(zhèn)。不過臺灣人喜歡在自己的店面掛上招牌,整條迪化街經常飄揚各式的宣傳旗幟和商標。1930年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正是當年大稻埕最佳寫照。
大稻埕也是日本時代最時髦的臺灣人市街,西餐廳和咖啡館是近代都會消費文化的表徵,更是藝文圈時興高談闊論的沙龍。臺灣第一家咖啡館「維特」和播放古典音樂的「波麗露」西餐廳,都座落於大稻埕。
至於大稻埕後街倒還隱藏著舊式民房、古老巷弄,穿插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閩式屋脊與洋風樓房的對比趣味,是當年畫家們最喜入畫的題材。
臺灣有不少畫家出生於大稻埕,或在大稻埕活動,黃土水、倪蔣懷、郭雪湖、楊三郎、陳清汾、呂鐵州、陳德旺、洪瑞麟等人,早年都曾與大稻埕有關系。後來,「臺陽美術協(xié)會」的畫家們都經常相約在大稻埕一家臺菜館~「山水亭」聚餐。大稻埕風光對臺灣畫家而言曾經是鮮活的題材,六館街、拱形門廊、老街一角,不時出現(xiàn)在倪蔣懷、楊三郎等人的畫作中。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