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成本、工藝、便攜性、市場戰(zhàn)略等因素決定的吧。定焦頭中光圈大于2.8的都寥寥無幾了,何況是大變焦,這里面肯定有工藝水平的原因。O家會去做超大光圈變焦頭,這與4/3系統(tǒng)的小成像圈和小眾地位有關。有個東西可以給你參考,佳能的28-300mm f/3.5-5.6L IS U-成像尚可,盡管光圈這么小,但還是賣到了快2萬元,重量超過1600克。如果真做出了18-200/F1.4,哪怕是18-200/F2.8,鏡頭的體積和價格都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質(zhì)量恐怕很難接受。最后還有一個市場戰(zhàn)略問題,如果一家公司推出通吃前作的鏡頭產(chǎn)品,那它不是自毀市場?在這方面,像奧林巴斯、賓得這樣的二線公司要比一線大公司更有動力進行技術(shù)革新。答案 2:
不是專業(yè)光學設計的個人認為成本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樓主可以參看幾個品牌標準鏡頭 50mm f1.8 和 50mm f1.4 以及 50mm f1.2 甚至 50mm f1.0 之間的價格差異……這僅僅是技術(shù)最成熟的焦段的定焦鏡頭,固定光圈的變焦鏡頭光學設計起來更加復雜,很可能就算廠家不惜血本做出來那么一個半個,也賣不出去答案 3:
也有最大光圈小于2.8的變焦鏡頭,奧林巴斯43系統(tǒng)的14-35(等效全副28-70)和35-100(等效全副70-200)兩款-變焦鏡頭都是恒定2.0的光圈。答案 4:
>成本原因,但成本是變動的,如果賣1億個,價格也會便宜很多。
需求原因,18-200/F2.8夠用了,光圈再大點,對成像的影響固然有,但很少人真的需要。
下一篇:匡威究竟有什么決策失誤,導致被耐克奪去大部分市場?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社會化電子商務將會走向哪里?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