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下小改,指的是把由大人搬演的戲改成小戲偶搬演的戲。此句俗諺表示把人戲改為偶戲,因為由人搬演的戲價碼比較貴,沒有足夠的經(jīng)費請劇團演出時,就暫以較便宜的傀儡戲代替,有將就之意??軕蚴怯扇瞬僮髋既吮硌莸膽騽∷囆g(shù),前場有演師操作傀儡及說白唱曲,後場則搭配文武場伴奏,表現(xiàn)豐富的戲曲音樂。依照操作的方法,又可分為「懸絲傀儡」和「杖頭傀儡」,前者是用絲線由上方拉提,而後者則是用棍子由下方支撐;在臺灣所看到的只有「懸絲傀儡」,大致上可以分成南北兩大系統(tǒng),北部傀儡戲重在「除煞」,如用於開廟、入厝、酬神等,南部傀儡則較偏於「祈?!?,用於拜天公、謝土等場合。
參考資料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著《臺灣傳統(tǒng)戲曲之美》,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