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三人行不行】系列,可以「關於生活在臺北的你、我、他的三人喜劇」揭題,主題脈絡旨在探討臺北這個都會中,人際關系的各種變化,及其間種種矛盾與疏離。兩男一女的演出,原始靈感源自傳統(tǒng)民俗三口相聲表演形式,也可以說,是編導李國修自參與《那-,我們說相聲》的創(chuàng)作過程,而引發(fā)對相聲的濃厚興趣。然而,此劇并非移植民俗藝術三口相聲的舞臺表演,而是借用三個人在臺上說(演)笑話的形式,一人分飾多角,進行小劇場里實驗與創(chuàng)新的可能。
《三人行不行Ⅰ》將互不相干的喜劇片段,以幻燈字幕串聯(lián),依循金字塔型的組織發(fā)展結構。由序場演進到尾聲,漸次呈現(xiàn)「人際疏離的阻滯及混亂」的鮮明度,展現(xiàn)它已「龐雜到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步」的原創(chuàng)理念。表演過程中,除了簡單的椅子,沒有其他真實道具。其中甚至出現(xiàn)片段是由演員自發(fā)音效,表現(xiàn)接觸一切假想存在器物、機械、動作應有的聲音。演員所需功力可見一斑。
1990年5月《三人行不行Ⅰ》與《三人行不行Ⅱ-城市之慌》的重演,確立屏風最具票房魅力的風格定位-「短小精悍」的喜鬧??;1993年的《三人行不行Ⅲ-OH!三岔口》由三名演員李國修、楊麗音、曾國城,延續(xù)《三人行不行Ⅰ》的角色設定Peter、Paul、Mary,三人彷佛站在一條三岔路口,面對「Stay or Go」的抉擇,由此延伸發(fā)展,每人於劇中分飾五個角色,以兩岸三地十五個老百姓為主角,呈現(xiàn)一場荒謬與諷刺交織而成的情境喜劇,諷喻兩岸中國人在城市驚人變化中的掙扎與生存。劇中七大場景瞬間流轉(zhuǎn),及操控二十個假人與演員同臺演出的繁復技術,也在當時獲得熱烈討論。
1997年5月,李國修以創(chuàng)作劇本【三人行不行】系列,獲得第三屆巫永福文學獎。是國內(nèi)劇本首度獲得文學獎項的空前創(chuàng)舉。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