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67年招收第一班成員,主要在應(yīng)付平常的演出。成員有蘇玉蘭、周瑞琴、林美云、張秀霞、林秀梅、林玉燕、吳惠珠、鄭美琳、李玉美、曾萬安、張桂燕、陳阿美、林美云、周秀華、周鳳美等人。第二班則在1978年為了赴菲律賓演出而招收,成員有朱麗秋、馮素珠、馮素琴、陳麗琴、陳麗美、郭淑女、呂雪鳳、林美玲、洪麗英、洪麗玉等,兩批成員皆以女生為主體。
劇團自成立以來,屢獲地方戲劇比賽大獎,1992年并獲得教育部民族藝術(shù)薪傳獎團體獎項,是當時臺灣的職業(yè)劇團中,唯一較常演九甲戲的團體,也成為臺灣九甲戲團最後的堡壘。最常演出的劇目是《剪羅衣》、《火燒百花臺》、《安安趕雞》、《興漢圖》、《薛剛傳》、《王昭君》等。也曾在1970年代,錄制《高文舉》、《藥茶記》兩出戲的唱片。
然而隨者觀眾漸漸流失,以及後繼無人的困境,在團長周水松生病之後,劇團的演出即已陷入半停頓狀態(tài),1999年團長病逝之後,戲團成員更紛紛另謀生路,蘇玉蘭、蔡昆秀、周龍燈已停止演出,周火旺則以陣頭表演維生,其他成員則另搭其他歌仔戲團。臺灣職業(yè)九甲戲團至此可說是名存實亡。
中文關(guān)鍵字:九甲戲 , 周水松 , 新麗園
延伸閱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