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紅綾恨》全劇共分八場,依序為〈緣訂〉、〈寇警〉、〈殺宮〉、〈忠憤〉、〈避禍〉、〈庵遇〉、〈哭殿〉、〈花燭〉。首場以公主挑選駙馬為始;終場以公主及駙馬在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大變後,兩人牽著紅綾成婚,卻在大喜中飲鴆而死落幕,整場演出的張力在於大悲大喜的巧妙融合。
王安祈《國劇新編:王安祈劇集》一書中提到,該劇「以明史對於長平公主之記載為根據(jù),情節(jié)約略參考清代黃燮清所著《帝女花》傳奇以及唐滌生同名粵劇,但唱白九成以上為新編,詮釋角度也因時代差異而有所不同。本劇不再表彰『臨危一死報君王』式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改用批判與悲憫的角度來塑造崇禎皇帝,閃避『君恩』之類的字眼與觀念,強調(diào)國家民族的情感,并凸顯末世遺民烈士的風骨氣節(jié)以表彰高貴的人性?!?p> 關於該劇演出的評價,彭歌〈紅綾恨〉一文指出,以《紅綾恨》如此大的劇幅,當然還是有可以斟酌損益之處;但整體而言此劇可以說是雅音小集的一項新突破。劇本好,題材夠分量;布景方面的創(chuàng)新,觀眾也很能接受與欣賞;演員服飾也都是煥然一新,不再墨守成規(guī);相較於雅音過去以旦角和小生為主的劇目,此劇中生旦凈末丑各有表現(xiàn),比較合乎傳統(tǒng)的要求,邊配角色也都很認真求好,這是使全劇顯得有「精神」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下一篇:福爾摩莎之美--臺灣傳統(tǒng)戲曲風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紀蔚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