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細繩紋陶文化可以說是臺灣地區(qū)各史前文化之中,在地域上分布最廣的,目前在各地先後發(fā)現(xiàn)的遺址,至少已經累積到八十幾處以上。臧振華對於細繩紋陶文化陶器的一般特徵描述為:陶器以夾砂和細質的紅陶為主。手制但經慢輪修整。器型以罐形器和缽形器為主,但前者為多。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細繩紋常施於陶器器身的腹部;此外,亦見劃紋、方格紋、籃印紋、和彩繪紋等。該文化出土的石器,以打制和磨制的斧鋤形器、長方形和半月形的石刀、長方形石錛、石鏃、網墜與凹石為常見者。不過,雖有共同特徵,卻也有許多地域性的變異,因而有不同的類型區(qū)分(黃士強與劉益昌1980:67;臧振華 1990:3)。黃士強與劉益昌曾經將臺灣南部地區(qū)的細繩紋陶文化區(qū)分為牛稠子和墾丁兩個類型,臧振華則認為大致可以分為澎湖鎖港、屏東墾丁、和高雄鳳鼻頭類型。
就目前考古學家的研究顯示,細繩紋陶文化居民的生活可能以農業(yè)為其主要生業(yè)型態(tài),因為這個文化出土了石鋤、石斧和石刀等推測為農具的器物,另外墾丁和澎湖赤崁B兩遺址各發(fā)現(xiàn)了一片帶有稻殼印痕的陶片,經過監(jiān)定兩者都屬於秈稻。除了農業(yè)之外,從遺址中所出土相當豐富的貝類、魚骨、獸骨等生態(tài)遺留,由此可知,該群體相當程度地開采海洋及陸地的動物資源。這個文化的居民大多居住於海邊沙丘和臺地上,在局部地區(qū)并有自海岸沿河谷向內陸移住的情形。
關於細繩紋陶文化的來源,在臺灣考古學者之間主要有兩種解釋模型,大陸移民說與地區(qū)演化說。大陸移民說由張光直於1969年提出,他認為臺灣的細繩紋陶是大陸東南沿海所謂「龍山形成期文化」最早到達臺灣的一群;相對的地區(qū)演化說則為李光周在1983年提出,他認為細繩紋陶文化許多器物的特徵,基本上與大坌坑之粗繩紋陶文化并沒有什麼差別,代表著細繩紋陶文化是從大坌坑式粗繩紋陶文化發(fā)展出來的。這兩位學者對於細繩紋陶文化來源看法之歧異主要原因在於,張光直著重於該文化的一些器物特徵在臺灣找不到祖型,卻與大陸東南沿海如青蓮崗文化之內容相似,而李光周則強調細繩紋陶和大坌坑粗繩紋陶文化之間在陶器、石器上的相似性。兩個學者在同一文化內容中選取不同的特徵來比較,產生了完全相異的推論。對此,臧振華於1990年透過分析澎湖群島出土之考古資料,提出綜合性的看法,認為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的確可能是源自其前身的大坌坑文化,但是其與大陸東南沿海的互動和交流,卻也可能是這個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這個看法現(xiàn)在較為考古學界所認同,不過還需要更多的證據(jù),包括考古學、語言學和體質人類學等的研究來佐證才行。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