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大量漢人移民,加上班兵輪防,造成臺灣社會問題,首先是漢人與原住民的復雜關系,其次是特殊的漢人移墾社會之形成,三是臺灣長期動亂。
大量漢人移入,對原住民產(chǎn)生壓迫,造成18世紀末、19世紀初平地原住民人口之減少與民族之遷移。西部地區(qū)的平地原住民一部分漢化,一部分遷移他處。比較偏遠的地區(qū),漢人在18世紀末越過三貂嶺,進入宜蘭開發(fā)。另一部分漢人進入埔里侵墾,并且又有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在苗栗、新竹的丘陵地帶開發(fā)。19世紀60年代,漢人開始往恒春半島開發(fā)。大量漢人移民潮迫使許多平地原住民放棄土地遷移他處。
清政府一面嚴禁人民偷渡來臺,一面嚴禁攜眷渡臺,將眷屬留在大陸以牽制來臺漢人,結果造成臺灣社會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單身男性偏多?!吨T羅縣志?雜記志》記載:「男多於女,有村莊數(shù)百人而無一眷口者」,因此「娶一婦動費百金」,造成女性身價高,娶不起妻子的家庭只好收養(yǎng)童養(yǎng)媳。許多單身、年輕男子謀生無方,到處游蕩,造成游民眾多,一般稱為羅漢腳。他們在異地謀生最需要互助,極易有結拜、結盟、斗毆、嫖妓、賭博滋事。
臺灣社會移墾之初,缺乏強大的宗族組織,移墾者大都以原籍地緣相聚而居,或回到原籍找同鄉(xiāng)、同姓一起來臺灣打天下。造成各依祖籍分類聚居的現(xiàn)象,極易產(chǎn)生沖突,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
奉派來臺的班兵本是為了維持秩序以及鎮(zhèn)壓動亂,但因分散到各汛,難以管理,不僅缺乏訓練,而且軍紀不佳,往往包娼包賭,甚至開鴉片館。再者,班兵又大都由漳泉調來,往往偏袒同鄉(xiāng),激化分類械斗,不僅無法維持治安,反而加深臺灣社會的不穩(wěn)定。
1874年(同治13年)沈葆楨來臺辦理防務、開山撫蕃,其後臺灣建省,在劉銘傳在積極治臺政策之下,國家勢力深入民間,臺灣社會逐漸趨於穩(wěn)定。
中文關鍵字:移民社會 , 結拜 , 海禁 , 偷渡 , 班兵
參考資料
下一篇:清代歷任臺灣府鳳山縣典史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湖口兵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