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施世榜於1697年獲選鳳山縣拔貢生。1701年朱一貴事件,總督覺羅滿保委以參贊軍事,隨軍征臺。事平後,自備行糧,招募壯丁,隨軍綏撫南路,并招集難民2,000余人復業(yè)。因其軍功,獲題授都司;後轉文職,任壽寧縣教諭,署漳州教授;再升為兵馬司副指揮。
17-18世紀之交是臺灣農(nóng)業(yè)的重要轉捩點,在此以前,耕地以旱田為主,其後蛻變?yōu)橐运餅橹?。清初臺灣水利設施僅有陂,水量有限亦不穩(wěn)定,施世榜首開風氣,在1709-1719年投資巨金,興建施厝圳(八堡圳),截引濁水溪水,灌溉彰化縣屬十三堡半之八堡的田園,面積達10,000甲左右,成為臺灣第一大水圳,施世榜可說是水田化運動的先驅。八堡圳鑿成後,荒地變水田,一年可二收。彰化平原成為谷倉,鹿港因米之輸出而竄升為僅次於府城的第二大城。無數(shù)人繼踵其後,在臺灣各地大筑水圳,進而促成全面開發(fā)。
施世榜之能迅速拓墾土地,主要是透過主佃合墾制。在水圳筑成後,創(chuàng)立施長齡墾號,取得開墾權,并招來佃戶墾荒,施家成為業(yè)戶或大租戶,收取大租與水租,墾號內(nèi)的佃戶成為擁有永耕權的農(nóng)戶。其後佃戶或小租戶又招來佃農(nóng),向佃農(nóng)收取小租,成為小租戶,因而逐漸發(fā)展出雙重地主制。
1844年(道光23年)1月7日施家後代在「覆彰邑魏立軒明府呈」中提及,八堡圳完工後,年收租谷近45,000余石。以施家上則水田每甲大租8.8石計算,其擁有之田園達5,113.6甲。為管理鉅額的租榖,施世榜將田園分與8子3弟,并沿八堡圳流經(jīng)路線,設立12租館,管理收租與圳務事宜。19世紀中葉後,施家漸致沒落。
中文關鍵字:墾號 , 水田化運動 , 八堡圳 , 施世榜
英文關鍵字land development company , reclamation to wet-rice paddies , Babao Canal , Shih Shih-Pang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