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783年(乾隆48年)以前,臺閩的對渡口岸有二:福建的廈門與臺灣的鹿耳門。1784、1788年(乾隆49、53年)鑒於臺灣中、北部土地漸辟,先後開放泉州蚶江與彰化鹿港對渡,福州五虎門與臺北八里坌對渡。至此,臺閩共有6個對渡口岸。1810年(嘉慶15年)清廷下令,臺閩6處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對渡。因此,從廈門可對渡鹿港、八里坌,其他5個港口也可以互相通航。1826年(道光6年)清廷在臺灣片面開放第7、8個正口:云林的五條港、宜蘭的烏石港。
在對渡政策下,除非從事偷渡與走私,否則船只都要照規(guī)定航行。由於對渡口岸的規(guī)定,清廷才能在正口強制船只執(zhí)行「臺運」的任務。
1858年(咸豐8年)臺灣開港,外國輪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貿(mào)易,使得臺灣航運的主力,逐漸從帆船轉(zhuǎn)移到輪船。透過輪船航線的開辟,臺灣更可與大陸沿海的港埠互通。以往透對過渡將臺閩局限在一起的作法,也顯得毫無意義。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在欽差大臣沈葆楨的奏準下,清廷廢除實施近200年的對渡政策。
中文關鍵字:臺運 , 正口 , 偷渡 , 走私 , 開港
英文關鍵字Tai yun , legal port , Stow away , smuggling , impose to start market in port by treaty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