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是如何創(chuàng)造出來的
分類: 語文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9-16
閱讀 :388
介紹漢語拼音的發(fā)明者:是由一個外國人發(fā)明的。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準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云、王征等人,并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漢語拼音的創(chuàng)造史:
我國古代沒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說明:解釋說明見頁面下的補充部分)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周有光先生稱反切是“心中切削-法”。這兩種注音方法,用起來都不方便。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個字母,可惜他是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fā)展成拼音文字。500年前我國部分-少數(shù)-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文字。用-字母來拼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共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采用拼音字母。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這種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于拼寫-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但是,在兩三百年間,這種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1815年&mdas-;1823年,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o-s F. Wade)出版了-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jù)《廣韻》設計的、以音節(jié)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后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其后,國語標準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guī)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