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因材施教的意思◥
依據(jù)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語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
◣因材施教的典故來源◥
?!抖碳幽铣淌线z書.卷一九》孔子1>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語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注解〕(1)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圣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游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jīng)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圣先師。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為政》
◣因材施教是誰的典故 因材施教典故解析◥
孔子晚年回到了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并從事教育工作,不但-民教育之先河,也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有許多創(chuàng)新的教育觀,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張對後世影響至鉅。例如《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子游、子夏曾分別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給了兩人不同的答案。子游雖能奉養(yǎng)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時,強調(diào)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親態(tài)度欠佳,所以孔子強調(diào)愉悅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說兩人雖然問了一樣的問題,但孔子針對個別欠缺的部分作回應,所以會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也說明了應依循個別的的不同資質(zhì)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组T弟子三千,分列於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四科,程頤認為便是依其資質(zhì)與能力而分,所以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程頤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九》,後來「因材施教」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說明教育者必須依據(jù)受教者不同的資材,而給予不同的教導。
Yin Cai S-i Jiao
下一篇:眾叛親離的意思 眾叛親離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之的意思 -之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