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中央恒星和周邊大型行星形成之後,太陽系的外圍仍然留存有大量的小型天體,這些天體的成分主要包含水冰和灰塵,分布在太陽系外緣的廣大區(qū)域,泛稱為「歐特云」(Oort Cloud)。這個區(qū)域內的小型天體若受到其他天體的擾動,就有可能改變軌道,受到太陽引力牽引,進入太陽系-,接近太陽時受熱噴出-物質,形成「彗發(fā)」和「彗尾」,而成為人們所熟知的「彗星」。歐特云內層扁平,理論上認為是短周期彗星的發(fā)源地,另有名稱,稱為「古柏帶」。即使是「古柏帶」,也因為距離遙遠,天體微小,不易觀測,過去只能在小型天體形成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才能觀測研究。
1992年,天文學家發(fā)現了第一個「古柏帶」天體 1992 -1,直徑達200公里。天文學家近年來使用大型光學望遠鏡,在此一區(qū)域持續(xù)發(fā)現新的天體,證實了「古柏帶」的存在,同時普遍認為冥王星也是古柏帶天體之一。但受限於目前望遠鏡的靈敏程度,人們對於「古柏帶」的了解仍只局限於直徑超過100公里的天體,至於此處天體的數量及其分布的密度則仍然不清楚,因為觀測樣本并不完全。因此-和美國合作,產生了「中美掩星計畫」,希望利用「古柏帶」天體橫越背景恒星前方造成恒星短暫的亮度下降,來偵測太陽系外圍直徑1公里的物體,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系統(tǒng)研究太陽系小型天體的計畫。本計畫在-是由中央大學和中央研究院共同規(guī)劃。
為了要偵測時間上可能短到0.2秒的亮度變化,本計畫的觀測方法采用「拉鏈模式」,讓星點在影像曝光中連續(xù)移動,對每一個天體都得出一系列多重曝光影像,若一顆恒星有短暫的亮度變化,則可直接由其系列影像中變暗的部分星點看出。本計畫的四組望遠鏡安裝於玉山國家公園轄區(qū)內的鹿林前山天文臺,以東西方向延伸設置。設立四組望遠鏡同步觀測同一天區(qū),目的在於避免非天體因素的亮度變化,同時可利用四組望遠鏡偵測同一事件的時間差,計算掩星天體的大小。整體計畫除了發(fā)展新的觀測模式之外,設計制造短焦比大視野的望遠鏡,要求視野中的星點形狀銳利完美,同時要達到觀測影像的快速讀出,以及全自動進行巡天觀測和後續(xù)的影像自動判讀,都是技術上的挑戰(zhàn),在本計畫推動的過程中,合作單位一一克服了這些挑戰(zhàn),而於2005年開始正式觀測。
本計畫的觀測系統(tǒng)設在-有其優(yōu)勢,-地處低緯度,觀測黃道面的時間相對較長。在計畫進行的過程中,韓國延世大學也加入合作。經過初期三年多的觀測,第一批超過70億筆恒星亮度的數據中,并未偵測到任何掩星事件,顯示太陽系外圍天體的數量可能不如某些理論上的估計。但這些長期觀測所累積的數據影像,已經建立了數據庫,可以用來從事其他相關的天文物理研究和發(fā)現工作。
中文關鍵字:歐特云 , 彗星 , 古柏帶
英文關鍵字Oort Cloud , comet , Kuiper belt
參考資料
下一篇:太陽黑子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大氣穩(wěn)定度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